597苗木求购信息网2011年2月28日讯: 银杏是著名药用植物,白果入药,在中国的唐代(公元618一907年)即已有所记载(中国果树志·银杏卷,1993),自宋、元之下,历代医学家研究更多。元代李果(又名李东垣)(1180一1251年)在其《食物本草》首载了银杏。但目前很多医药文献均以《日用本草》作为银杏首载。经查历史文献《日用本草》为吴瑞所著,吴瑞的生卒年代不详,仅知其在1328年曾任浙江海宁县医学教授。李呆约早于吴瑞100多年,据此,银杏应始于《食物本草》。明代李时珍谓:银杏“原生江南,叶似鸭掌故名鸭脚,宋初人贡,改为银杏,因其形似小杏而核色白也,今名白果。”银杏用于治病,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已详细记载,并附有偏方17个之多。他认为银杏“益脾气,定喘咳,缩小便。”明代江苏、四川、山东等地曾出现用白果炮制的中药用于临床。在《永类铃方》、《救急易方》、《本草便谈》、《医林要集》、《本草再新》、《医学人门》等医药书中总结了民间很多用白果治病的土方和验方。古今医药界都认为白果仁的性味为甘、苦、涩、平,有毒。《饮膳正要》载:“甘、苦”。《滇南本草》谓:“甘、平、寒”。《纲目》记述:“甘、苦、涩、平,
熟食小苦、微甘、温,有小毒”。《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载:“甘、苦、涩、平;有毒”。《陕西中药志》载:“甘、苦、平、涩;有毒”。《湖南药物志》记述:“微苦、涩、平,有毒。”《安徽中药志》谓:“甘、苦、涩平,有毒。”《福建药物志》述:“微甘、苦、平,有毒。”《中华药海》谓:“甘、苦、平、涩”并“人肺、胃二经”。而《纲目》载为:“人肺经”。《本草汇言》谓:“人手太阴、太阳经”。《本草再新》记述:
“人心、肺、’肾三经”。199()年《药典)载为“归肺经”。(青海中草药手册》载:“人肺、胃经”。《中药大辞典》谓曰:“入肺、肾经”。
《中华临床中药学》(下册))则认为:“主归肺、肾经”。
银杏叶最早出自(本草品汇精要)(1505年)。异名有白巢叶((滇南本草)1465一1488年)。银杏叶作为药用始于明代,大约在1436年以后才知道叶子外用对皮肤病、雀斑有疗效,到1505年医药古书中才载有银杏叶可以内服,治疗泻痢等症。明代以后至今,对银杏叶的功效,又有较大的补充和发展。但对银杏叶性味看法略有不同,《本草品汇精要》谓:“味甘苦涩,性平。益心敛肺,化痰止泻。治胸闷痛,心悸怔仲”。《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版)》载为:“甘、苦、涩、平”。《全国中草药汇编》载:“微苦,平”。《中药志》记述:“甘、苦、平、涩。”《湖南中药志》认为:“微苦、涩,平”。《中毯大辞典(中药分册)》记载:“苦、涩、平”。《中华药海》谓日:“人肺、脾、胃三经”。《中华临床中药学》对银杏与银杏叶功效比较后认为:“两者性味、功效基本相同,均为甘、苦、涩、平。功效也均敛肺平喘,涩肠止泻。但银杏叶之收涩作用较弱,且有较好的活血止痛之功,主治胸闷心痛之症,并认为银杏叶之性味主归心、肺、大肠经,而银杏主归肺、肾经,虽有谓其归心、手太阳经者,因本品主治甚广,并不限于肺、肾,故后者相对为次要。”
目前,对银杏根的药性研究较少,一般认为性味为甘、平。
《重庆草药》载:“甘、温,平。”《新华本草纲目》谓日:“甘、微平。”
《中华药海》载为“甘、温,人肝、肾二经”。
随着对银杏及银杏叶的药化和药理的研究不断深人,临床应用的不断扩大,白果和银杏叶的利用越来越广泛。将白果、银杏叶、根与其它药物相配伍制成的汤、散、膏、丸剂,日益增多。近几年来,随着医药工业的发展,又陆续有各种片剂、口服液和针剂投放市场,广泛用于临床,并越来越受到患者的青睐。
银杏不仅能治疗人的疾病,而且在兽医临床上也有不少传统药方,为家畜疾病防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利用银杏外种皮浸提液防治农、林病虫害,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苗木求购信息
银杏临床应用的理论文献介绍
发布时间:2012-02-28 15:57 更新时间:2012-02-28 15:58 点击: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