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创业
荒原变成“绿宝石”
从昔日沙化严重的茫茫荒原,变成如今让人叹为观止的人工林海,塞罕坝林场的生态变迁令世人称奇。
新中国成立之初,塞罕坝还是风沙蔽日、草木稀疏的荒原。1962年林场建立时,创业队伍不仅面临高寒、大风、干旱少雨、土地沙化等多种极端环境,而且缺少适用的技术和经验,造林困难极大。但创业者无惧无畏,吃着全麸黑莜面,住着干打垒草房,凭着一股韧劲,潜心研究,摸索试验,不断改进技术设备,逐一攻破了育苗、机械造林和人工造林等难关。1977年,一次雨凇袭击了林场,损失成林5000多万株;1980年, 一场特大干旱再袭林场,旱死树木12.6万亩。但塞罕坝人不屈不挠,顽强奋斗,坚持恢复生产,加快造林绿化,最终战胜了雨凇、大旱等灾害。
经过50年的建设,林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142万亩经营面积上建成了112万亩人工林,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林林场,森林覆盖率高达80%。原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曾称其为“华北绿色明珠”、“绿宝石”。
“塞罕坝人在河北纬度最高、气温最低、无霜期最短的坝上高原,建成了华北地区人工林规模最大、长势最好、生态环境最优的百万亩林海,是人工造林的成功典范。”原河北省副省长陈立友评价说。
科学经营
年产生态效益上百亿
塞罕坝林场每年可产生120亿元的生态服务效益!中国林科院2007年的核算评估显示,塞罕坝机械林场多年来坚持生态优先、科学营林,为国家积累了巨大的绿色财富,发挥了重要的生态作用。
塞罕坝林场的生态区位十分重要,地处北京正北方,塞罕坝上的万顷林海,形成了一道坚固的绿色屏障,有效阻挡了风沙侵袭北京。塞罕坝还是滦河、辽河的重要发源地,每年产生淡水2200万立方米水,为保障津唐、辽西地区居民的饮水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塞罕坝林场还有效抵制了区域环境变暖,使周边地区旱涝灾害明显减少,整个生态系统每年的总碳汇量约达700万吨。
在取得巨大生态效益的同时,塞罕坝林场还发挥了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截至2009年底,林场110万亩人工林的林木总价值为40多亿元,每年可增值3亿元。据中国林科院核算评估,塞罕坝资源总价值为152.9亿元,投入与产出比为1:44。2010年,林场又成功控股整合了御道口草原风景区和红松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引领承德市生态旅游业发展的“龙头”。另外,塞罕坝林场每年为地方创造上万个就业岗位,实现社会总收入5亿多元,有力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塑造精神
生态文明之花绽放
塞罕坝林场在50年增绿的建设中创造出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爱岗敬业”的塞罕坝精神,并在展示林业建设成果、树立生态意识、弘扬生态文明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2010年7月11日,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在全国林业厅局长座谈会上表示,塞罕坝精神为全国林业行业树立了一面旗帜,为实现 “双增”目标,以及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具有深远意义。
随着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兴起,每年约有50万人来塞罕坝旅游,每一位游客都从这里受到了深刻的生态教育,强化了自己保护环境、爱护森林的意识。林场于1993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又连续成为“中国最佳森林公园”、“中国最佳旅游品牌景区”,并成为“中央国家机关思想教育基地”、“再造秀美山川示范教育基地”、“河北林业艰苦创业教育基地”。
山川秀美、林壑幽深。如今,塞罕坝林场的百万亩林海有效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的南侵,保护和涵养了滦河、辽河的水源,成为珍禽异兽的“天堂”。 君子兰的养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