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素融入大遗址保护
大明宫建于唐贞观八年,城墙周长7.6公里,面积约3.2平方公里,是北京故宫的四倍大,是唐代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宏伟的宫殿建筑群之一。大明宫毁于唐代末年的大火,但遗址却沉积下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的大明宫遗址考古发掘,共发现40多处宫殿阁亭遗址。1961年,大明宫遗址被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西安市决定实施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项目。2010年10月,占地3.5平方公里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成开放,总投资达120亿元。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中,水泥路面、宽阔的草坪与土黄色的复原宫门相交织,其中标志性的御道广场南北长达600米,东西宽达400米。
这里原本是西安一片有名的棚户区,这一遗址公园的建设搬迁近10万人,五个城中村,80多家企事业单位。仅搬迁安置费用就达到90亿元。“从遗址区拆迁出去后,老百姓的生活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安曲江大明宫遗址区文物局局长吴春说。
在遗址公园建设的同时,在19.16平方公里的大明宫遗址区进行相关产业的联动开发,建设商业圈、文化旅游区和中央居住区等多个项目。万科、万达、中建等多家房地产商参与到商业地产的开发之中。大明宫遗址公园绝大多数的建设资金来源于开发商,而遗址公园的建设又为开发商带来土地和地价的提升。这一模式被项目建设部门总结为:“规划景观环境以提升资源价值”、“调整产业结构以置换人文空间”、“利用经济发展以反馈文化传播”。
在遗址区内,一些主要的宫门等建筑利用轻钢材质进行了简单的复原,园区内安放了大明宫建筑的缩略模型,建设了大片的绿地和雕塑,在含元殿的北侧还建成了地下博物馆。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主题公园与历史遗址元素交织在一起。
在不同眼光中不断探索
大明宫走出的全新大遗址保护模式,从建设之初,围绕其的争论一直没有平息。“严格地说,我觉得这不是一种遗址保护,就是地产开发。大部分的用地都被用作商业开发了,遗址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其次,路面的覆盖和地下博物馆的建设肯定会对遗址本身造成伤害。”陕西一位文物专家表示。
对此,西北大学教授朱玉槐则有另一番认识,他说,随着城市的发展,大明宫所在区已经成为城市的核心区,如果一直存在一片棚户区也有损城市形象。因此改造也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吴春表示,目前的保护方式也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是保护与开发很好的结合。她说,对遗址公园而言,一是保护好遗址,保护好我们这份精神遗产;二是要把这种文化内涵的诠释不断地丰富。因为大明宫是考古遗存,很多都在地下,地面上只留下了部分的夯土遗存。如何让游客更多、更深层次的了解遗址,从而了解唐代的建筑文化,很多需要靠文化诠释的手段。首先使用了考古界遗址标识的手段。其次,很多标示牌,有建筑、历史故事、人物、事件等,让人们有个鲜活的印象。但这需要游客有一定的时间和文化素养。园区内保护多种方式、模式的探索在全国也是遥遥领先的。开发绝不是指园区内遗址上的开发,而是遗址公园以外区域的开发。
她说,不足是遗址公园的特性决定的,就是文化诠释的手段还有待丰富,怎样更加到位的让宫廷文化、盛唐文化体现得更充分,目前还在探索,这也是全国大遗址有待提升的方面。
亟待突破盈利模式限制
依然存在的争论也许仍需要时间的检验。但是目前,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遇到了另一种的困境——盈利模式的欠缺。
“两年的时间,现在大明宫有一种‘后遗症’显现了,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能盈利的项目太少,可持续发展存在困难。”西安的一位专家说:“房地产商投入公园建设资金是一次性的。现在,公园建成了,那么大的面积,每年的维护和运转费用非常大。但是去大明宫的人就能感觉得到,游客非常少,周边的商业也没跟上,后续肯定存在困难。”一些专家也表示,如果无法突破盈利的困扰,大明宫所探索的新模式,就不具有可持续的意义,因此也将不具有“样板”的价值。
吴春也坦言,大明宫目前正处于“经济培育期”。她说:“在持续投资上,大明宫是有压力,不小的压力。这不仅仅是我们,全国考古遗址公园的压力。大明宫是全国唯一一个政府没有建设资金投入的、也没有后续管理经费投入的遗址公园,是由集团化运作的。全国其他的遗址公园均全部由政府投入,像兵马俑等它就靠门票的收入保持运转;西安还有个汉阳陵,它的门票收入就不能维持整个运营。现在大明宫的公共服务的项目尚少,因为在遗址上不能建更多的东西,可创收的东西还不多。暂时肯定达不到平衡。”
吴春表示,现在只能做科学管理,压缩机构的开支保证遗址能够得到充分的保护,另一方面管理部门也在想办法拓展项目。同时,在和多家旅行社进行沟通,希望能够列入旅行社的固定线路。通过这些措施,门票、服务收入应该都会增加。另外,根据协议,周边企业的盈利再反哺一部分,把经济培育期度过。
陕西省委党校教授钟卫国指出,大明宫形成盈利模式,需要西安市政府从更广的层面上进行构架,突破目前的“孤岛”现象,规划地铁、轻轨等现代城市交通,把曲江、大明宫、汉长安城等完美连接起来,形成西安市的“文化项链”。同时,可通过财政支持的方式,帮助度过二至三年的瓶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