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APP下载
苗木合作社为何成了摆设 如何让苗木合作社走得更远
发布时间:2012-06-13 17:50  更新时间:2012-06-13 17:51  点击:1394
 597苗木网2012年6月13日从互联网获悉:面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如何实现有效对接?
  从理论上讲,建立苗木合作社不失为一条路子,事实上,也的确有一些苗木合作社做出了榜样,让众多的苗农们看到了希望,期盼加入相关组织,期望这个组织能够在生产、销售等环节给予他们指导。自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截至2011年9月底,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达48.43万家,实有入社农户3870万户,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5.5%,其中包括各地苗乡建立的苗木合作社。尽管各地苗木合作社建了不少,但真正能发挥作用的并不多,甚至很多是徒有虚名的。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如何让苗木合作社发挥更大作用,在带领苗农共同致富方面走得更远?
  合作社成了摆设  “苗木合作社,我们这里有是有,不过有名无实,成立了以后没开展过任何活动。对我们来讲,成立合作社就是方便大家卖苗时减点税。”记者在保定地区调查苗木合作社的运营时,这个回答几乎就是标准答案,实际上全国其他苗乡情况也很类似。对于一些苗木销售大户而言,有合作社的名头方便减税,这是他们牵头成立合作社的最大动力,而普通小苗农并不能从合作社中得到实惠。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苗圃是很多苗乡的特色,大多数苗农以自家土地育苗,也就十亩八亩的,规模、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制约因素注定了苗农生产的盲目性,随着行情起落,苗农的心情也阴晴不定。“这两年我们这儿可没少种柳树,到处是新建的苗圃,柳树一片片的,真不知将来行情如何,还会是我们的摇钱树吗?”“咱一没技术,二没信息,只能瞎摸索,学着别人干,也不知前景如何。”类似的困惑是记者走访苗乡时听到最多的。国家鼓励发展合作社,并给予政策及资金扶持,是希望通过合作互助提高规模效益,完成单个农民办不了、办不好、办了不合算的事,促进苗木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方向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实现农户共同富裕。然而目前,大多数合作社成了摆设。
  真合作共致富才有生命力   “苗木合作社能走多远,有一点最关键,那就是合作社的领头人以及每一个社员都得把‘私’字拿掉。”南阳石桥月季合作社理事长王超对记者说,这也是他反复对自己和社员们强调的。成立于2008年7月的南阳石桥月季合作社,从初成立时的十几户人家发展到现在的100多户,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总结合作社的发展经验,王超认为关键是社员要抱团,劲往一处使,大家共同致富。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国家有专门的法规,各地政府也制定了鼓励政策,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对优秀示范社给予经济补偿。王超谈到,合作社经营重点在人,在每个成员对合作社章程和目标的认同。南阳石桥月季合作社的社员多是30多岁的年轻人,干劲足,合作社成立之初,大家就目标明确———统一技术标准,拿下出口权。
  社员们思想统一了,技术标准才能贯彻下去,才能生产出合乎质量标准的高品质苗木,实现苗木出口的目标,实现社员的共同进步和共同富裕。对于每一个参合农户,合作社最看重的不是他的资金多少,而是这个人是否认同合作社的发展理念,能否形成合力。王超说,南阳石桥月季合作社实际上是一个股份制企业,大家捆绑在一起,成员按自身优势成立生产团队和销售团队,是真合作,共致富。随着参合农户增多,王超作为法人的股份占得越来越低,这也是他感觉最欣慰的事:“这说明我们的合作社越来越有生命力,有越来越多的农户受益了。惟其如此,合作社才能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