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四起
2004年,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启动“国家森林城市”评定。截至2011年6月18日,全国共有31个城市当选。
有一种观点认为,“国家森林城市”的评选,和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评选的“国家园林城市”概念接近,标准重叠,而后者的评选肇始于1992年。
据了解,“国家森林城市”评选活动一出,其合理性就遭到诟病。质疑之一就是,该评选并未经过国务院批准。
2011年,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负责人表示:为有效遏制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过多过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要求,2006年至2009年间,全国共清查出各种评比达标表彰项目148405个,保留4218个项目,总撤销率为97.16%。
在2011年5月4日,该协调小组向社会公示了《中央机关等单位评比达标表彰保留项目名录》,据查询,此名录中,住建部的“国家园林城市”在册,而国家林业局在册的7个项目中,并无“国家森林城市”一项。协调小组指出,该名录涉密等项目不予公布。但“国家森林城市”显然不属涉密项目。
能否真正改善
上述争议只是森林城市评选存在争议的一部分。更有另外一种声音:“国家森林城市”的评比是否真的推动了城市的绿化和生态改善?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李迪华明确表示,中国土地资源极为紧张,为了创园、“创森”,把农田、湿地改造成绿地、森林,是极大的浪费,也会破坏生态平衡。加之中国各地地理气候差异很大,“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的评选标准,许多指标很落后、不合理,尤其是一刀切,片面地追求高绿地率。
李迪华曾考察过西部一个半荒漠化城市,这座年均降水量仅159毫米的城市为通过某项评选,盲目增加绿地。该城市用水要从90多公里外的沙漠地下湖汲取。“仅仅为达到10%绿地率,就要消耗该城1/3的总用水量。”李说。
另外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评比的并存,容易让看重这些“国字头”荣誉的城市出现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等问题。有些地方为达到“森林城市”的林木覆盖标准,将原有的花草植被破坏,进行大规模的大树移植,不仅成本高,成活率也偏低。
尽管围绕“森林城市”评选的质疑一直不断,但全国各地城市对“创森”依然热情不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