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APP下载
朝阳苗木行业侵占粮田情形增多
发布时间:2013-07-24 19:01  更新时间:2013-07-24 19:03  点击:1320
朝阳苗木行业偶现负面新闻,去年5月,中央电视台就四川泸县建万亩花木园做了报道,批评其以发展花木业、土地流转的名义侵占基本农田。同年6月,浙江某媒体刊发了一篇题为《水稻与苗木的争夺》的报道,文中说因为种苗木每亩1000元的土地流转价比种水稻的每亩500元更高,粮田不断被苗圃蚕食,种田的农民忧虑“粮田不保”。另外,报刊网站上还出现了“基本农田被侵占农民望苗木兴叹”、“流转的基本农田岂能种树?”、“强行流转土地发展苗木引村民不满”等报道。  

在人们的印象和媒体的眼里,苗木一直是富民的绿色产业,是正面报道的对象。事实也是如此,传统的苗乡苗县里有一大批“汽车村”、“小康村”,他们生产的苗木绿化着祖国大地,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就是这样一个利国利民的产业,为什么会成为“农田掠夺者”呢?记者认为,这是少数地方在发展苗木上盲目冒进、土地流转把关不严、扶植举措不当造成的后果。  

近几年,在“一亩苗,十亩田”的财富效应带动下,在“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利好消息的刺激下,地方政府发展苗木产业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为了迅速见到成效,同时也为了争抢有限的苗木知名企业,很多地方都“预先”进行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出台了尽可能吸引人的优惠政策“筑巢引凤”,并动员、鼓励当地工商企业建苗圃。很多以前没有苗木种植传统的地区,短短两三年间,新增了上万亩苗圃。一些自恃“财大气粗”的企业,甚至一两年间就进入万亩苗圃行列。  

在发展中求快贪大,导致在招商引资过程中选择企业把关不严,一些毫无苗木种植经验的个人和企业,抱着投机心理大举杀入,结果种了一堆缺乏商品价值的“垃圾苗”;还有些企业钻政策空子,稀稀拉拉种点苗子,骗取政府补贴;更有甚者,打着种植苗木的幌子,将流转的土地用作旅游开发等其他用途。同时因为短期内要流转大量土地,一些乡镇迫于“数字成绩”的压力,在操作中出现了违规征地的情况。看着大好的农田被这样糟蹋,老百姓当然有意见。  

发展苗木效益比较高,能帮助农民增收,苗圃也有绿地的功能,能绿化美化当地环境,国家又鼓励生态产业,因此地方政府扶持发展苗木产业的出发点是好的,是值得肯定的。媒体报道的“苗占粮田”的情况,只是个别地方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违规造成的,是相关部门的工作失误,将其归罪到苗木身上毫无道理!这就好像一个人拿刀伤了人,岂能把罪名加到刀身上?  

这些问题也给业界提了个醒:该怎样合理引导和正确认识苗木产业?我国是个土地资源特别稀缺的国家,不可能拿出大量的良田沃土来发展苗木等种养殖行业。另外,目前苗圃发展的地栽大苗多要带土球销售,会对土地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而现有的法规又没有对用作苗圃的农田恢复和补偿做出明确的规定。从行业发展的角度看,容器苗移栽成活率高,而且可以利用荒滩荒坡、盐碱地等不适合种粮食的土地。这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但因容器苗投资大、技术难度高,企业往往缺乏发展动力,地方政府完全可以出台针对容器苗的扶持措施。  

与一些政府主导产业不同,苗木产业是在市场需求的带动下自发发展起来的,市场中优胜劣汰留下的企业和苗乡形成了各自的竞争优势。同时,苗木行业进入门槛低,全国苗木产业又缺乏统一规划,各省内部也缺乏协调,容易出现大起大落。过去众多事实表明,在像苗木这样周期性很强的产业发展节奏的把握上,政府是远远落在市场后面的。政府在介入时一定要慎之又慎———有条件的地区,政府可以加一把火,运用土地流转、财政补贴等扶持政策进一步做大做强这一产业;不具备做强苗木产业的地区,不要犯“红眼病”,盲目跟风。国家有关部门也要在行业引导、土地的有序规范应用等方面加强指导,设置一定的“门槛”,使得苗木真正成为绿色富民产业。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