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下山” 看招贤村的“华丽转身”
“前几年,我也养过猪,但是养猪风险太大,行情不好的时候一年下来别说赚钱,亏都亏死了。后来村里带领大家转型苗木产业,风险降低了,收益提高了。”李国平笑着告诉记者,转型是村里明智的决定。
记者了解到,早在2000年,当时的招贤村是养猪高峰期,全村养猪超过100头以上的大户有40多家,养猪年人均收入10万元。一时间,生猪产业成为湾里区的“明星”产业,年出栏生猪40万头,但污浊横流的猪粪水蚕食着每一寸土地,更是影响到百姓的用水安全。这让付出艰辛汗水的湾里人苦不堪言,也让前来游玩的游客很是扫兴,“梅岭生态第一漂”项目曾备受关注,游客本想在青山绿水间享受漂流的乐趣,却对污浊难闻的水流望而却步。
招贤村村支部书记助理胡坛说起这些,也是一把心酸泪:“湾里区丘陵众多,水资源丰富,当时很适合生猪养殖。当初全村有200头母猪的生猪养殖户就有十几家,养殖成为百姓创业致富的首选。但是养猪从市场来讲风险性太大,有时间局限性,一头猪养到100-200斤必须要出栏,而市场需求量却是不确定的,比如淡季时又可能正好碰到要猪必须出栏,旺季时又碰到猪还没长够。另外,加上疾病、饲料等问题,这些都增加了养猪的风险性。从环境上来说,养猪行业污染严重,味道难闻,对村民优质生活和宜居环境的打造带来巨大困难。”
基于多种原因,2010年,招贤村响应区政府号召带头退出养猪业。此时苗木种植行业正兴起,苗木优势:不存在积货问题,成活率高,市场价格高,市场需求大,于是招贤村民们纷纷种植苗木。“种植苗木、盆景投入相对更少,风险也小,小的苗木嫁接过来只要一两个月就能存活,并且完全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地来安排出售或者存留,这样风险大大降低了。”就这样,招贤村在村支书李文华的带领下成功地再一次实现了产业转型。
“为了带动群众致富,开始是向党员、干部和村里的致富能人等广泛征求意见,共谋招贤村发展大计,同时理出励志、帮富和‘抱团’的思路,帮助村民们打开局面。”一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李文华告诉记者。
如今的招贤村已经有了十几年的花木生产历史,成为远近闻名的“花木村”,名副其实是“户户都种树、家家有盆景”。李文华介绍,村里通过大力实施“一村一品”工程,成立招贤园林苗木专业合作社,把龙头企业、经纪人、花卉苗木种植大户有机组织起来,形成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园林苗木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全村户户种植花卉苗木,品种由几个发展到以各类盆景、大树桩、香樟等300多个,村民自办企业为该村带来的业务量就超过千万元,为农村提供就业岗位300多个。
跳出本地 鼓励花木产业转型实现做大做强
花卉产业发展壮大后,招贤村并没有停止思考和前进,而是未雨绸缪,提出“跳出湾里发展花木”的决策。随着城区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一些花木用地被征用。如何继续做好花木这一特色支柱产业?为了让村民失地不失业,同时继续增强发展后劲,招贤村在进贤、永修分别租赁3000亩和5000亩新苗木基地,鼓励农户将成熟的花木产业转移,实现产业做大做强。
“在政府的帮助下,我在进贤县承包了120亩土地,规模比以前翻了几倍,花木的结构也进行了调整,现在品质更优,品种也更多,政府还给我每亩200元的补助,基地周边都是自己村庄的兄弟,也没有离乡的苦楚。”看着花木的长势,村民张依荣高兴地对记者说。
除此之外,招贤村还深挖花木产业发展潜力,引导花木企业和花农发展“名、优、特”产品,采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经营战略,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适时调整花木产品结构,重点抓好拳头产品的开发、生产和供应。注重利用和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做大做强观赏林、盆花、盆景等优势特色花木品种。(吴敏 记者 邓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