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APP下载
卖风景:让“库存”苗木又“逢春”
发布时间:2016-03-09 16:46  更新时间:2016-03-09 16:47  点击:805
 近日,游客在李树花海里畅游。郁金香艳,李花雪白,桃花粉红……望着一群群徜徉在花海中的游客,重庆某景观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德炳,笑呵呵地跟记者聊起他的经验:“全靠转型,激活了花漫大地。”

公司所经营的500亩花卉苗木基地,从去年9月23日转型为“花漫大地”观赏旅游景点后,到今年3月初,已经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

“3月8日开幕的春季赏花节,又会迎来一个旅游旺季。”谢德炳说。

经营5年的苗木基地陷入困境

2010年,谢德炳的公司看好当时重庆火爆的苗木需求市场,到沙坪坝区凤凰镇胡南坝村流转了500亩地,投资建苗木基地。

两三年间,公司先后投入了数百万元,在这基地里培育起可供城市绿化的各类树苗和大树数十万株。如果按2010年时的行情,这500亩苗木,可以大赚一笔。

可让公司意想不到的是,当苗木可以出土卖钱时,需求侧已经发生变化,不仅市场萎缩,而且价格也成倍下跌。一时间,这些苗木成了“烫手的山芋”,也使经营了5年的基地陷入了困境。

转型把苗木基地变身花海

2015年初,面对困境,谢德炳花了一段时间,外出考察,寻找摆脱困境的路子。

“在成都等地,我看到一些苗木基地利用花卉,搞起了观赏旅游,赚钱不少。”他说,“这给了我灵感,何不再投点资,把原先卖苗木花卉的基地,转型为卖风景。”

在确定了转型的目标后,他开始筹集资金,对已经培育起来的花卉苗木基地,按休闲观光旅游的要求,进行改造。

在转型中,公司吸收了西南地区花卉观光旅游景点的长处,进行独具特色的创意,用花雕艺术,打造出西南地区最大的“花凤凰”“大黄鸭”,以及“花如意”“花孔雀”等特色景观。同时,通过开花树木和草花的科学搭配,使500亩基地形成了一座高、中、低丰富视角的立体花海景观。

在改造中,公司通过引进栽种腊梅、郁金香、桃李、樱花红叶李等500余种花卉植物,形成了四季有花的花海。同时,还使基地成为能够让学生进行科普活动的场地。

在改造花木的同时,基地里还建起了花卉餐厅、面积达1000平方米的花卉超市等旅游配套设施。让游客到基地来不仅能够赏花休闲,还能够购买到各类高、中、低档的盆栽木花草花、景观植物、水生花卉等旅游产品。

通过转型改造,原先没有市场的“烫手山芋”,变成了一座供游客观光休闲的旅游花海。

卖风景救活一个苗木基地

2015年9月23日,由苗木基地改造成的“花漫大地”,正式对外接待游客。

“没想到花海这么吸引游客。”谢德炳说,开园后,从重庆主城等地来的游客,把花海挤了个水泄不通,最多时一天就接待了3万多游客。开业后1个月的时间,就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

由于花海是四季有花可观赏,距主城仅半个小时的车程,因此,从开园以来,哪怕是寒冷的冬天,也有游客来。花海,已成为一座天天都能通过卖风景赚钱的旅游景点。

【记者感言】

“去库存”从供给侧改革着手

几年前,重庆的花卉苗木供不应求,因而,苗木的价格在短时间就翻了好几倍。这一需求,导致一大批到农村办花卉苗木基地的农业企业涌现。

哪知,由于一哄而上,导致产品过剩。目前在全市不少地方,都能见到成片的大树苗“躺”在地里。

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中,这躺在地里的苗木,也需“去库存”。

如何去这“库存”?

通过转型,延伸花卉苗木的观赏旅游价值,无疑是一条供给侧改革的新思路。

虽然,并不能把目前所有“库存”花卉苗木都转型到观赏旅游上,但这种转型的思路却对“去库存”很有启迪。只要打开思路,就会把这些“库存”的花卉苗木,转变为经济效益。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