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细致的调查分析得知,在那次寒潮影响下,15万余株乔木、灌木、地被160余万平方米受冻害,城区部分林荫道景观暂失,受损小叶榕至少3年才能恢复……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首次被完整披露,也引起了很多市民的关注。心痛之余,冷静下来,我们更应该反思的是:今后再遇冷空气,昆明的行道树还会再受伤吗?如何真正避免小叶榕“全军覆没”的悲剧再次上演?
为此,记者专访了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彭华,他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开展全市本土植物大调查,而重中之重的是要大力扶持本土苗木基地。
疑问1
小叶榕是个悲剧?
是,压根就选错了树种!
栽什么树、种什么花,其实大有讲究。反思这场“冻害之殇”,彭华认为,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位于中亚热带低纬高原的昆明,过去在园林景观植物的选择上,却在树种上大量选择了以小叶榕、天竺桂等乔木,灌木却以非洲茉莉、假连翘等为代表的热带、亚热带植物,这就埋下了非常大的隐患。彭华的话也得到了事实印证,寒潮袭来,很多小叶榕都达到了四级冻害,最终“客死他乡”;而反观乡土植物普遍很“争气”,经受住了寒潮天气的考验。
小叶榕的“全军覆没”,很多人认为是这次灾害造成的直接后果,但彭华却认为,对于小叶榕而言,可能2013年造成的冻害依然没有缓过劲来,在几年来的个体恢复过程中,实际上已经过多耗费了长期积累。就在很多人以为它还能“生还”时,实际上它或许已经是“半死不活”,再加上这次的致命一击,小叶榕从昆明城市绿化景观中消失或将成为不可逆的事实。
实际上,从2008年,昆明市就将小叶榕列入园林绿化中少种、不种的名单。云南拥有植物王国的美誉,在园林苗木的选择上,昆明本可以有一大把的乡土植物可供选择,但为什么偏偏对小叶榕这样的外来树种青睐有加,问题的根源在哪?
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所以园林界也一再强调“适地适种”。具体就是“适地适树”“适地适灌”“适地适草”,说得再直白一点,就是多使用乡土树种,它们经过千百万年的自然竞争以及气候选择,能够在昆明生存下来,肯定是最适合昆明的树种。另外,本土树种的养护成本也远远低于外来树种。
疑问2
今后种什么,听大家的?
不,还是要听专家的!
最适宜小叶榕生长的地方,是像厦门、南宁、广州这样的城市,昆明并非这个树种的适宜生长地,但为什么还要“削足适履”,不顾本地情况模仿套用其他城市模式呢!彭华坦言,昆明的本土树种作为行道景观树种也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昆明夏天不热、冬天不冷的温和气候,实际上不利于树木苗木繁育、径级增粗。具体而言,昆明夏天降水多,带来的问题就是树木径级长粗所需的温度不够,大概同样的8—10年生的苗木,在昆明生长的径级,要比其他南方地区的树木小三分之一,这也是客观上导致这场景观树种的“博弈”中,很多本土植物败下阵来的原因。而当时小叶榕之所以大量被作为昆明的景观树种,就是因为它适应环境能力强、遮阴效果好、生长发育快,在“颜值”上短期迅速压倒多数本地树种。
在呼吁用本土适生树种的同时,彭华也强调,并不是一定要完全排斥和否定外来树种,而是要谨慎引种,而且从哪引种也有讲究。要尽量选择和昆明气候相近的地区,其中经过多年实践,在昆明表现好、适应昆明气候的、在此次寒潮中受影响较小的树种,比如,峨眉含笑、深山含笑、拟单性木兰、甚至老人葵也可以保留下来。
“在树种选择上,一定不能盲目求快求量,要沉下心,静下气,要坚持‘适地适种’原则,尽快成立包括园林园艺学、植物生态学、植物地理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等学科专家库,对今后昆明园林绿化树种清单严格把关。”彭华表示,我们要尊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应避免出现专家一堆意见也抵不过一句指示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