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肥乡区毛演堡乡卜寨村
本报记者李文科 通讯员李耀彩
在肥乡区的毛演堡乡,有一个不足千人的小村庄。那里枣树遍地,苗木花卉成林成簇,书香馥郁人才云集,村史可追溯到宋代,历史逾千年。由于村内很多人以占卜、看手相为生,且相当灵验,后逐渐被叫成了“卜寨”,延续至今。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卜寨结合特色产业的发展,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实施“四美五改·美丽乡村”行动为载体,坚持示范引领、提高标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原则,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发展现代农业、搞好乡村旅游结合起来,统筹推进,突出地域特色、努力建设“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的美丽乡村。
花木飘香景醉人
蔌蔌枣花落,斐斐素芳华。谁的记忆中没有一棵枣树?那宛若就是乡土的象征。枣树不择地点,随遇而安,却又不急不躁,缓缓趟过岁月长河。苏轼在《枣》里说“居人几番老,枣树未成槎。”可见枣树至难长。
走进卜寨村,除了整洁的村内干道、高耸的路灯、古朴典雅的文化墙、冀南特色的建筑,随处可见成林的枣树同立一片土、空中连枝桠,还有古树静默立,犹如一幅绚丽多姿的乡村画卷。让人不禁联想,这里的人们有着无比宽厚的耐心,方才任悠悠枣树记录历史沧桑。
卜寨也是百花园。
村集体依托本村苗木花卉种植的特色产业,结合卫昌园林苗木公司,探索农业观光园发展模式。村东重点打造以海棠为主的观光游园,现已经完成土地租赁300亩,种植海棠2900棵,分为西府海棠、垂丝海棠和红宝石海棠;村内绿化以海棠、金叶榆、桃树、梨树等10多种树木,约6万棵,乔冠结合,一街一景;清理空闲宅基45户,并与群众达成租赁协议,用于村内游园节点建设;村西北正在打造千亩观光植物园……春盛时,牡丹、芍药、海棠争相斗艳,美景醉人。
这就是卜寨村,枣花沾衣香,宁静有力量。
艺术兴村墨香浓
卜寨村向来有尊知重教的村风。一进村,只看“育新巷”、“育才巷”、“育华巷”、“育英巷”、”精英巷”和“英才街”这些街巷名,就知村民对知识的尊重。
“别看村里人口不过千,大学生都出了100多名了。”村民们自豪地介绍,现在村里打造了“金榜题名”墙,把考上大学孩子的名字都写入其中,一来可以光耀门楣,二来能鼓励更多的孩子们以榜为样,努力学习。
不仅如此,村里还邀请县美协作家,倾力打造的成语故事街,街巷命名为“成语巷”。
成语巷创造之初,深挖邯郸成语典故故事文化根源,精心挑选了起源于邯郸且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80多条成语故事,绘制成生动的图画,配以通俗易懂、郎朗上口的词句,一笔一划将历史重现人们面前。在主街道墙壁配以山水、诗词等画作,进一步烘托艺术气息,打造了可以“穿阅”的文化墙。
更能说明此村重视教育的是——村东头占地80余亩的曙光学校。这所坐落在田间的学校,20多年来先后向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生万余人,在肥乡颇有名气。今年更是依托卜寨籍画家刘利波的“利波画室”,结合曙光学校的文化底蕴,创办工笔画艺术培训班,进一
步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
校长刘卫昌是全国政协委员,他那一句话“拿执着将命运的锁打破”的响亮话语,让人想到了每每被抽打却果实越佳的枣树——越挫弥坚,乃可堪重用。
枣的精神,不也正是卜寨人的精魂吗?
留住乡愁巧置景
卜寨人明白一个道理,建设美丽乡村不仅是为了美丽的外表,更要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
村里结合100多棵具有300年以上树龄的古枣树,建成“枣园广场”,利用广场旁两处老宅开发的小游园和极具怀旧情怀的住宿、餐饮部。这两处宅院的打造,极大程度保留了老宅的历史记忆和乡土气息的老树、老墙和老物件,后院做为历史文化展览、体验馆,而前院既可以体验上个世纪“老家”的住宿感觉,又可以品尝农家土灶风味小吃,可以说,尽情享受记忆里的“乡愁”。
此外,利用一处坑塘打造出荷花池,荷花池旁是在原有枣林基础上开发出一处枣园游园,配以占地60亩儿童拓展训练营,可供休闲、建设、娱乐、采摘。
更让人觉得别致的是这里的旧民居。原本养蜂人住所,卜寨村却将此处打造为体验蜂文化的民俗小院。在村民们的巧手敲打下,不但留住了浓浓的乡愁,还凝聚着匠心之趣。美丽乡村带来的变化感染着村里每一个人,也悄悄影响着每一个人。
现在的卜寨村处处给人绿色、整洁、和谐、幸福的感觉。
行车路线:邯郸东客站沿309国道东行30公里到达翟固路口,沿曹前线北行10公里即到
本版照片由李文科 李耀彩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