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三节叶蜂玫瑰三节叶蜂对苗圃中的月季、蔷薇、玫瑰等蔷薇科植物危害较大。
其雌成虫体长8毫米,翅展17毫米。腹部橘黄色,体型较大,头黑色具光泽,横长方形,后缘中部微凹,被毛黑褐色短密。额宽,中部纵隆,两侧凹陷。触角基外侧最明显,刻点细疏。复眼黑褐色,单眼红褐色,触角黑褐色至黑色,第1、2节短,第3节长,触角基突上具“Y”型凸纹。胸背桔黄至橘红色,前胸背板深圆凹。中胸翅基片黑褐色、小盾片两侧凹窝内黑褐色。翅浅黄色半透明。足黑色有光泽。卵椭圆形,初浅黄色,后为绿色。幼虫体黄绿色,头与臀板黄褐色,长约22毫米,第2胸节至第8腹节有黑褐色突起3个。蛹乳白色。
玫瑰三节叶蜂
4月中旬蛹开始羽化,以白天羽化居多。越冬幼虫化蛹羽化后,雌蜂选择在植株当年生嫩梢的背阴处,少数选择在叶柄上,以腹部锯状产卵器划破茎的皮层,深约1毫米,产卵于茎内,造成嫩茎干枯折断。卵在槽内呈“八”字形排列,卵期12天。
一至二龄幼虫有群聚危害习性,常群聚于叶片边缘,三龄后分散取食,食量明显增大。幼虫嚼食叶片,轻者造成齿缺,重者将叶片全部食光,仅留叶片主叶脉和叶柄。6月至9月为幼虫期,8月中旬以后是防治幼虫的重要阶段。
防治方法:1.幼虫期用20%菊杀乳油1比2000倍喷雾。
2.人工剪除带虫带卵枝条。
3.成虫期可以喷洒1:1500倍3%噻虫啉。
悬铃木方翅网蝽
悬铃木方翅网蝽对悬铃木危害较大。其繁殖能力强、耐寒,成虫在寄主树皮下或树皮裂缝内越冬。该虫可借助风力近距离传播,也可人为调运进行远距离传播。
首先观察悬铃木的叶片,从远处一般可以观察到树叶表面呈现锈色,近前仔细观察叶子背面,可以看到密集的白色斑点间混有小米大小的方翅网蝽。
悬铃木方翅网蝽通常于悬铃木树冠底层叶片背面吸食汁液,最初造成黄白色斑点和叶片失绿,严重时叶片由叶脉干枯至整叶枯黄、从而造成树木提前落叶、树势衰弱。同时,还影响了树木抗寒能力,容易造成春季抽条甚至死亡。
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虫体乳白色,在两翅基部隆起处的后方有褐色斑。体长3.2毫米至3.7毫米,头兜发达,盔状,头兜的高度较中纵脊稍高。头兜、侧背板、中纵脊和前翅表面的网肋上密生小刺,侧背板和前翅外缘的刺列十分明显。前翅显著超过腹部末端,静止时前翅近长方形。足细长,腿节不加粗;后胸臭腺孔远离侧板外缘
防治方法:1.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群集于悬铃木树皮内或落叶中越冬,树皮和落叶为其提供了良好的越冬场所。因此秋季涂白、刮除疏松的树皮并及时收集销毁落叶,可以减少越冬虫的数量。
2.树冠喷雾多选择在若虫期和初量羽化成虫期施药。选择早上无风时进行高压喷叶,尽量注意要使药液均匀布在树叶背面,只注意喷洒叶子正面的方法效果较差。树干喷雾在4月越冬害虫出来危害之后至10月下旬成虫寻找越冬场所之间这一段时间进行,药剂以吡虫啉为佳。使用1:2000倍的10%吡虫啉喷雾,每月一次,特别注意秋季9、10月份的防治工作,在落叶之前进行一次彻底的喷药。
苹桧锈病
苹桧锈病常发生在海棠表面,从1毫米大小的黄绿色小斑点,逐渐扩大成1厘米左右橙黄色圆形斑,边缘红色。之后病斑表面产生鲜黄色小颗粒(性孢子器),随后在叶面形成黄白色隆起,其上有很多毛状物(锈孢子器)。桧柏受害后产生瘿瘤,吸水膨大,变成黄色,像是桧柏的花。
病菌以菌丝体在桧柏受病组织内越冬,4、5月遇雨后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借风雨传播,开始侵染附近的苹果和海棠嫩枝幼叶,其潜伏期为10天左右。
叶片受侵正面出现褪绿色斑,后扩大为中间橙黄色、边缘红色的圆斑,直径为5毫米至10毫米,稍肥厚。发病后10天左右,病斑表面密生鲜艳的小点(性孢子器),从中涌出黏液(内含性孢子),黏液干燥后,小点逐渐变为黑色。其后叶背形成黄白色隆起,其上产生许多黄色毛状物即锈孢子器,严重时每个叶片上可有十多个病斑。
8月至9月锈孢子成熟,由气流传到柏树上,侵染针叶和嫩枝,并产生菌瘿越冬。春季雨次多少、雨量大小以及温度是否适宜,都决定该病发生早晚和轻重。一般孢子有效传播距离为5公里至10公里,同时也要看风力的大小。
防治方法1.合理种植苗圃里柏树种植地应远离苹果、海棠和梨树,切断侵染链。
2.药剂防治春季在苹果出芽后叶片刚展开时,降雨之后立即喷施25%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秋季对桧柏喷施100倍液等量式保护。在夏季可以喷洒15%的粉锈宁粉剂7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