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APP下载
大庄村的“绿色银行”
发布时间:2017-12-14 17:07  更新时间:2017-12-14 17:07  点击:703
  “大庄村农业灾害多。”当了19年村支书的王翊说,春季旱灾,夏季雹灾,秋季涝灾,还有麦田虫害,靠天吃饭的农田每亩只能产150公斤小麦,以2004年物价计算,一亩麦田扣除所有费用,纯利润只有30元,外加几垛麦草。

  穷则思变。2004年起,泾源县倡导发展苗木产业,动员群众种植苗木。大庄村迅速行动,成为泾源县最早规模化种植苗木的村子。

  董炳强当时被称为村里最能吃苦的人,他和媳妇种植了87亩苗木,和“第一批吃螃蟹的”苗木种植户们开始没日没夜地苦干。

  “泾源县年降雨量600毫米,水源充足,早晚温差大,培育出来的苗木呈宝塔状,枝叶的层次密度大,尤其适合搞绿化。”董炳强说,种植苗木的收益远大于小麦。

  田间地头搭满了帐篷,村民们把苗子种在地里,守在地头。

  “24小时操作,油松早晨长得笔直,一旦打药不及时,很快就蔫了,还要搭建遮阳网,比婴儿还难照顾。”董炳强说,村民们刚开始种植苗木,小心翼翼生怕有啥闪失,一个个泥里来土里去,手粗糙得像树皮。

  董炳强最忙的时候吃住在地里,白天浇水,晚上看护,口渴了,就喝几口水泵抽出的灌溉用水,浑浊,泥土、农药、柴油三味混杂,肚子胀得难受。

  “泾源昼夜温差大,中午热得穿不住衣裳,晚上冷得睡不着。”他说,后来改成喷灌,发现苗木有问题进地里拾掇,一不小心就是一身水,干完出来再晒干,一天反反复复七八次。

  苦尽甘来。2011年,董炳强苗木销售收入100万元。

  2012年起,看到苗木种植带来的丰厚利润,周边县区的农民一拥而上,大面积种植苗木,苗木市场开始供大于求。

  2015起,泾源县推行以“上山栽植一批、县外销售一批、培育精品大苗留一批”为主要内容的“三个一批”等多项举措,去库存补精品,在化解过剩苗木的同时,优化品种、提升品质,推进苗木产业结构转型,破解苗木销售难题。

  大庄村精品苗木的培育又走在了前面。

  “1米以上的精品大苗,这几年销售依然不错。”董炳强说,“人不种的时候我在种,人都在种植的时候我在培育大苗。”

  2015年最低谷的时候,大庄村土地信用合作社2.5米的云杉每株净利润140元,一次性销售额17万元。

  近年来,大庄村一方面培育精品大苗,一方面开拓内蒙古、山西、陕西、青海等地市场,3年帮村民销售数百万元苗木。

  “卖出的苗木把地腾出来了,用于培育市场行情好的花冠类和阔叶彩叶类树种,留床的苗木培育成精品大苗后出售。”大庄村第一书记海军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抓好苗木产业的结构性调整,让苗木产业成为村民们留存财富的“绿色银行”。

  蹲点连线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大庄村村民曾经一度坚持着对麦田的固守。

  现在,村里已无麦田,全是树苗。

  目前,以苗木为主导产业的大庄村仅剩一户因病致贫的建档立卡户。

  虽然今年苗木发展遇到了瓶颈,但村民们还是一如既往地发展苗木,他们的选择,也许印证着一个最基本的经济规律。

  村民们说,地里的苗木还是值钱的,关键是要在发展思路和销路上做文章。

  大庄村的主导产业依然会是苗木,但是经营理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记者手记

  驻村采访最大的感受就是曾经靠苦干脱贫致富的几户苗木种植户,如今都成了村干部和致富带头人,带动村民继续调整产业结构,脱贫致富。在产业致富的道路上,“能人带动”战略不可或缺,他们是“领头羊”,是凝聚力,是激发农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的“鲶鱼”。

  希望大庄村的苗木产业尽快稳步“回春”,成为藏富于民的长久“绿色银行”。(记者 丁建峰)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