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APP下载
云贵园林人的“焦虑”
发布时间:2018-02-02 17:56  更新时间:2018-02-02 17:57  点击:1039
 “焦虑”是最近的热词,这是宏观经济形势改变的大背景催生的,各领域都体会到“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焦虑蔓延。然而,“焦虑”并非代表负能量,更多是对不确定性的思考。在各种商业活动中,“焦虑”加速了参与者对未来产业的布局,园林行业亦然。
  不久前,记者走访了云南、贵州两地,作为当前行业热门地区,两地园林人也有自己的“焦虑”,且并非个性问题。记者将其中部分整理成篇,以飨读者,阅读后您有什么感受,欢迎加入讨论。
 
1.未来机遇在于?

在昆明宜良,小李在苗圃办公室里泡着茶,频频向来人请教未来发展之路。
  小李是省外人,年少时便与家人到昆明做花木生意,几十年来,围绕着花卉苗木开展过很多业务,近几年将精力主要放在苗木供应上,已跻身当地出色苗木经纪人行列。
  “不过苗木生意越来越难做了。”小李感觉到。当前工程市场讲“圈子”,“圈外”苗木进入不易;资金问题也很严峻,卖苗不如以前“保险”;信息透明,竞争激烈,加之宜良地区的生产成本越来越高,利润越来越薄......若不是多年积累的资源,小李恐怕也无法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活得好。他想:得找个新领域钻进去了。
  一年前,小李考虑做花卉园艺类基地,除了想过在宜良建中转型基地外,还打算在省外拓展生产基地.....最近又有一个诱惑:有人邀约他合作单品小盆栽,对此小李也有些心动,因为做单品专注于一个点,能抓住花木品牌化的发展机遇。
  面前的路很多,但小李一直没下手。无论哪一条,他想的是平稳过渡,拿捏好转弯速度。不过他有个坚持:绿化工程轻易不碰。
2.三角梅还做球?

说到在宜良做单品,就不得不说三角梅。业内人士知道,云南为君开园林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钱永康是三角梅痴,他收集的三角梅品种、开发的三角梅产品,让国内同行们咋舌。
  在宜良能有这样一家大型单品苗木企业不容易,政府给予的关注度自然不低。如今三角梅已成为宜良拿得出的花木单品之一,其中为君开功不可没。最近,“为君开”开始进军家庭园艺小盆栽市场,设施大棚已经完备,生产工作如火如荼。
  押宝三角梅的尴尬在于,生产门槛不高以致市场成长速度很快,同质化竞争激烈。这几年,云南、广东、福建、广西、海南都在抢三角梅市场。
  “宜良的优势在哪?”刚从福建考察三角梅回来的钱永康有些担忧:福建在理念、技术、自然条件方面都不弱,宜良如此大的产能,需要找准自己的优势,不然会逐渐被市场边缘化。“很多人还在把三角梅做成球!”钱永康认为,最大的问题在观念,模仿、跟风的观念是宜良三角梅的绊脚石。
  宜良三角梅并不自卑,团结起来,开发家庭园艺,尽量往北走———钱永康拍案而定。
3.成立行业协会?

成立行业协会是园林花木界“抱团”发展的主要方式,然而现在协会的日子也不好过。走访云贵,记者听四五家园林花木行业协会人士抱怨过窘态。
  A协会已把会费调低几个梯次,可招收会员依然乏力;B协会去年风风火火地发动会员成立联合体公司,据说今年联合体公司经营状况不理想,会员异议颇多;C协会人力财力越来越弱,会长无奈地把办公地点搬到自己公司,抽调自己员工打理;D协会想让李先生做协会副会长,李先生并不是很乐意,现在都不敢接协会的了。
  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脱钩”大势影响下,行业协会支撑力少了;再有,行业形势不乐观导致企业积极性下降。尤其是园林与苗木行业,据闻已有大批中小企业关门,企业手头普遍比较紧,不想耗财耗力来“掺合”协会的事。此外便是信息交流需求的弱化,许多协会聚会对大家失去了吸引力。
  “现在行业协会不好办呐,原因很复杂,这段时间我不太好意思见你。”那头,一位行业协会老朋友拒绝了记者的拜访。
4.大企业很风光?

小企业日子不好过,大企业怎样?很多外人以为:大企业很风光。
  对于别人的羡慕,云南某大型园林企业负责人只能苦笑:“我们的难处别人没看到。”作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园林企业,该公司并没有像外界传言得如步青云。相反,却有几分不上不下的尴尬。
  先说大市场。总包项目看似美好,但多被外来央企、国企、上市企业抢了头筹,该公司大多只能选择分包。该负责人称,按照云南现在的行情,分包需要在总工程额上下浮20%以上,营改增新政后,有些项目甚至要下浮30%。“根本没法做!”
  地方性项目也不好拿。几个月前,该公司受邀参加当地某县一个景区的EPC项目招投标,本以为实力超群的他们到了投标现场才发现,项目背景鱼龙混杂。最终,强龙压不过地头蛇,该公司反倒成了陪标者。该负责人表示有些郁闷。
  传统市场不好做,公司唯有不断升级,开辟新战场。当前,这家企业除了继续深耕施工市场外,业务范围已涉及到到园区运营、家庭园艺市场等方面。可以想象,无论哪方面,都要砸下不少真金白银,公司运营成本也会上升,宛若钢丝上起舞。
  不过,该公司有一项引以为傲的数据:近几年公司中层流失率几乎为0。
5.园区运营最缺?

运营园区看似很有前途,但难度却很大。在贵州某市某山区,一间间农家乐显得格外清冷。旅游旺季马上过去,入冬前的最后一搏有些吃力。
  老王是当地一位园林界老将,几个月前他接下来这里的旅游运营项目。政府修好了路、建好了房,“免费”交给老王运营,同时还可以优先获得当地一些小型园林项目。条件是需要老王扶持当地花木产业,增加当地就业率与居民收入。换句话就是“帮助当地脱贫”。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大山里景致优美,旅游设施完备,可游人极少,整个景区门可罗雀。运营入不敷出,老王骑虎难下。
  “你知道园区运营最缺什么?”老王最头疼的是人。大山里留不住人才,而本地居民文化素质不高,缺乏服务意识,这对讲服务的旅游项目是致命伤。即便做技术含量不高的花木生产,技术不足、热情不高的弊病也导致工作落地情况很不理想。
  更让老王崩溃的是,半年前他给当地政府做了个100多万元的景观工程。如今,答应给的工程款一分没到账。据说,几年前给该村修路的施工方也还没拿到钱。
6.Tobeornottobe?

由于项目回款吃力,很多本地园林人很谨慎。最近,贵阳两位园林设计师成立了一个“组合”。“我们只敢接一些规划、设计方面的小业务,而且是在熟悉区域。”贵州市场诱惑力很大,二位的胃口却不大。
  在当前贵州,景观项目设计施工一体早已沦为最初级的操作模式,如今普遍是升级版本:景观项目大多与招商投资、景区运营、扶贫搬迁等项目一起打包,体量很容易就能做大,账面利润很高。但是,兑现周期长,套路多,风险大。
  其中一位设计师参与过一个园区景观设计项目,项目属于政府与企业共同开发。合作方开价可观,但要求折算成园区股份一起入伙,从后期园区收益中获取分红。考虑到未来会有诸多不确定,“胆小”的他最终选择放弃。
  虽然现在已经有了明确定位,但对二人来说,总包项目山呼海啸推进,市场把业务单一的他们边缘化,操作空间被压缩。有时候,他们也难免怀疑是不是太过于胆小,考虑是否把业务范围再外延。
  他们用莎士比亚的名句形容自己的心态:“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question.(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推荐阅读:核桃树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