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德国林学家盖耶尔(Gayer)发表了“接近自然的林业理论”。他提出了与法正林不同的纯粹自然主义的“恒续林经营思想”,并加以实施。而完整的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和技术体系是1920年提出的,是在德国林学家Moller代表的近自然林业学派与主张同龄林经营的土地净生产力学派的对立中发展起来的。
从二十世纪至今,德国林业在近自然林业理论的指导下得到长足发展,成为现代林业发展的典范。
2016年10月,中国林科院侯元兆研究员在北京举办的国际林联亚大地区森林论坛上作主旨发言,特别提到“未来属于近自然异龄混交林”。这个观点是二十世纪50年代,德国为纠正十九世纪所犯的森林资源发展错误而提出来的。
我国对近自然林业的研究是从借鉴德国经验开始的。1989年,中国林科院专家邵青发表文章,全面论述了中欧各国尤其是德国“接近自然的林业”的技术政策、技术路线和恢复天然林的态势。
从此,我国学者开始了对近自然林业经营技术的研究和讨论,并在我国很多地方如云南、湖南、哈尔滨、河北、北京等地开始了近自然林业技术的实践和应用,并因其能够很好地实现森林可持续发展和经营而得到人们的认可。
在具体实践中,专家还结合国内木材市场特点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提出了更适合我国林业发展的近自然林经营模式。
近自然林对苗木的需求
2017年雄安新区确定后,相关部门在雄安新区首个造林项目中提出:建设异龄复层混交近自然的千年秀林,在国内苗木行业引起巨大反响。
熟悉苗木产业发展的人都知道我国的苗木市场需求总是随社会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变化而变化,如80年代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了以果苗为主的苗木业;本世纪初施行的国土绿化政策带动速生丰产林;近十年来的城市化则带来园林绿化苗的大发展。
在生态建设的大背景下,随着国家新一轮国土绿化政策的实施,相信造林绿化树种将迎来较大需求。从近自然林的特点来看,其对未来的造林绿化苗木可能会有以下影响:
1.造林树种从速生丰产造林树种向有生态、景观、经济价值的乡土树种逐步转变。
近自然林意味着造林绿化从景观、生态、经济的单一用途林向生态、景观、经济价值并举,不同地区侧重不同的多功能林转变。因此,除了常用的景观树种之外,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显著的乡土树种很有可能会产生新需求。
2.从截干苗到原冠苗转变。
中国快速城市化对园林建设中的大乔木需求量大,而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炎热,对大树冠的乔木需求更大。
截干苗有培养相对简单、生长快、树冠成形快等优点,因此在我国园林绿化建设中被大量应用,这种情况在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或将长期存在。
但随着截干苗树体结构差、荷载小、易劈裂断枝,冠干比例随着树木长大,越来越不协调等种种弊端逐步显现,市场对原冠苗的需求将逐步增加。从发达国家园林苗木行业发展历程看,原冠苗必将取代截干苗成为园林苗木的主流。
而在造林用苗市场,截干苗由于树干高度限制难以成材、森林蓄积量低、生态效应相对较低等问题,也难以得到大量运用。
因此,计划在园林苗木行业有长远发展的企业应注重原冠苗的培育。
3.近自然林经营周期长,注重培养大径级的珍贵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