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局长邓乃平介绍,北京市委、市政府计划从2018年开始启动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用5年时间在北京的浅山区、平原区和中心城区再造100万亩城市森林,以期构建北京生态环境的“四梁八柱”,形成新旧相融、廊道相同、结构自然、功能多样的稳定的生态系统。
他希望专家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智力支持:一是如何更加突出大尺度、互连互通和生物多样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二是如何在新一轮百万亩造林中加大先进理念、适用技术和管理模式的落地生根,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的问题。三是如何更加突出乡土、长寿、抗逆、食源、景观等各类树种科学配置,特别是在核心区和中心城区构建更高质量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四是如何构建新型绿色产业,把森林资源转变成绿色资本,让绿水青山给农民带来持久的金山银山和生态红利,实现造林绿化与乡村振兴、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在题为《写好生态修复大文章,打造北京市的绿水青山》的主旨报告中提出,生态修复需要深入研究植被演变历史;“两山”理论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的关系,可以通过“生态补偿”等途径推动“两山”共同发展;“树种乡土化”不能绝对化、不能僵化,要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加以合理的搭配;提高景观美化的水平,绿地尽量森林化、重点地区园林化;乔灌草结合,中西结合;规划先行,优先采用低用水量植被;树种选择上可考虑桑树,开发其饲料原料潜力,实现产业化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在题为《北京百万亩平原造林成效与建议》的主旨报告中,肯定了北京市上一轮百万亩造林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并提出如下建议:加强湿地规划设计与生物多样性建设理念,把森林和湿地两大生态系统与城市整体生态系统紧密结合起来,将两个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有机结合,为森林和湿地的宏观布局和整体功能的发挥增力,通过污水回收资源化利用、雨水收集与林地灌溉、抗旱良种选育、精准节水灌溉等手段,实现节水利用;森林营造与种苗产业同步协调发展,培育良种壮苗(特别是实生苗)是造林的基础性建设,营建生产力与平原造林需苗量相适应的苗圃,为平原造林结构调整、质量提升提供充足良种壮苗;遵循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理论,编制森林经营规划及方案。
与会专家围绕“植物选择与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思维与城市森林”“绿色福祉与城市森林”3个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植物选择与城市森林”议题组的专家充分肯定北京在城市森林建设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并针对森林生态系统质量、生物多样性、有效可行的树种规划和苗木规划、动物栖息地、廊道、食源性植物等问题,提出4项建议:重视松柏类资源在北京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充分考虑草本植物在百万亩造林绿化中的作用;鉴于浅山区立地条件差别大的情况,科学选择造林树种,做到适地适树;突出乡土植物应用,强调物种多样性,打造近自然的森林植物景观,构建地域特色鲜明、群落结构稳定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结合北京森林城市建设植物选择原则,在推荐的109种植物中选择最佳物种配置造林。
“生态系统思维与城市森林”议题组的专家认为,在大都市森林营造过程中,生态系统思维既是认识论,也是方法论。生态系统思维在于整体性,重视植物,也要重视动物;重视景观的营造,也不能忽视生态功能的重要性。专家建议:城市森林的营造要以服务于民为出发点,充分考虑让市民能够接近森林、享受森林;重视构建能够实现自我稳定、自我循环的生态系统;加强土壤管理与经营,为植物生长提供健康的土壤条件,通过增加植物覆盖,防治水土流失、土壤裸露和沙化,理想的土壤是天然的林褥,能够像海绵一样雨季蓄水、旱季释水,有效适应环境变化,提高生态系统弹性;在造林绿化的过程中,要为候鸟迁徙留下足够的滩涂和食源场所,树种搭配要考虑不同植物的错期结实,使动物能够不断有果实可以采食;要根据动物的习性构建城市绿网,为动物提供食源、水源和隐蔽空间,吸引更多小型、久居、有益、悦民的动物在城市森林中生存和繁殖,增加生物多样性。
“绿色福祉与城市森林”议题组的专家认为,城市森林福祉的实现是一个动态过程,应该基于财政和城市经营能力的城市森林的福祉需求,建立相应的配套制度。在造林绿化深度利用的分化与探索、造林绿化地块功能差异化发展探索、配套管理制度和政策的配套探索、运营管理费用营收支出方式的探索的基础上,确立管理制度、合作制度、分类制度、总体发展战略、宏观环境的营造。
北京森林论坛是由北京林学会于2006年创办的品牌学术论坛,每两年举办一届。历届论坛均取得了圆满成功,并连续6届被列入北京市科协重点学术活动和综合性论坛,在林业学术界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推荐阅读: 草莓苗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