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APP下载
战沙荒富农户的“梨财神”
发布时间:2018-07-24 18:50  更新时间:2018-07-24 18:50  点击:1013
  近日,记者在威县贺营镇袁家庄村梨园看到,秋月梨、雪青梨等梨果挂满枝头。这些梨树已生长了五个年头,进入到盛果期,丰收在望。

  今年48岁的村民李秀红常年在梨园打工。“从正月到现在,就没闲着,剪枝、疏果、套袋,等过些日子梨果成熟了,还要采摘、分级入库。在梨园打工一年能收入2万多元呢!” 李秀红曾是村里的贫困户,如今早已脱贫奔小康。

  正是一位老科技工作者退而不休,来到威县奉献余热,威县的种植结构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日子才一天天富裕起来。这位老科技工作者就是威县经济林建设高级顾问、首席梨产业专家、省林业厅原副厅长曲宪忠。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为“梨财神”“活着的李保国”。

  年逾古稀的曲宪忠放弃安逸的退休生活,于2013年1月从石家庄来到威县。威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在西沙河流域一带,土壤沙化严重,棉花是当地的主打作物。“光靠种棉花肯定不行,老百姓想脱贫致富必须要调整种植结构。”曲宪忠刚来威县时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沙化土壤比较适宜种植梨树,而且威县历史上有着悠久的梨树种植传统。因此,曲宪忠在对西沙河流域全面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指导威县制定了《威县西沙河流域绿色A级高效梨产业带建设规划(2013—2020年)》,目标是打造“全省领先、全国一流、亚洲知名的梨果生产出口基地”,建设10万亩绿色A级梨产业带,打破当地“一棉独大”的农业种植结构。

  曲宪忠考虑的是,威县如果还种皇冠梨、鸭梨、雪花梨,只能是跟在别人后头跑。在综合考虑西沙河流域土质和市场等因素后,县里确立了秋月梨、雪青梨、新梨7号、红香酥梨四个主栽品种,从一开始就做到了与市场接轨,保证了今后的销路。“秋月梨、新梨7号、雪青梨都是专家认定的梨树苗新品种。发展梨果产业,我们具有后发优势。”曲宪忠说。

  作为群众“梨”想的领路人,5年多来,曲宪忠带领团队攻克了创新路上的一道道难关。

  为提高梨果品质,他在管理和经营上进行了“三创新”:创新生产方式,推广机械整地、平衡施肥等现代林业技术;创新组织形式,推行公司+专业合作社+大户承包经营等模式;创新生产技术,建立梨树新品种采穗圃、示范园和良种苗木繁育基地。

  在威县,以往的梨树建园都是购买外地培育好的苗直接种植。这种方式虽然方便,但要建造10万亩梨园,老办法却行不通了。市场上杜梨苗不仅价格高,数量少,而且假苗多。此外,建造10万亩梨园所需的杜梨苗量太大,市场供不应求。在梨园建园过程中,他探索创新了杜梨苗木建园方式,实现了当年栽植、当年嫁接、当年成活、当年成园。日本专家看了这一栽培技术后,也竖起了大拇指。

  曲宪忠对威县这片土地倾注了极大热情。5年多来,他早已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把这里的群众当成了自己的亲人。每年有近300天在威县度过,在梨园度过。袁家庄村党支部书记郑继奎边走边对记者说:“你看,这些是‘曲厅长直管园’。对于严格按照标准建设的梨园,可以挂上‘曲厅长直管园’的牌子,群众都把‘曲厅长直管园’作为一种品牌、一种骄傲,觉得非常光荣。”

  在威县,多数梨农都有曲宪忠的号,遇到技术方面的难题直接打咨询请教。每次他都耐心解释,里解释不清楚的,他就到田间地头做示范,手把手地教,直到群众掌握了技术要领,才放心离开。不仅到田间地头指导,曲宪忠还把培训课程开到了县城图书馆、会议室。培训材料全是他自己写的,果树管理前后、关键技术的照片也是他自己拍的。照相机、笔记本是他的两样“宝贝”,走到哪里随身携带到哪里。他说:“给农民授课,有时专业语言不好懂,图片形式更直观、更有效。”

  昔日沙荒滩涂,今日梨果飘香。曲宪忠的到来如一股和煦的春风,唤醒了农民向绿色生态要效益的意识。梨果产业也从早先的西沙河流域5个乡镇,扩展到全县14个乡镇。这里崛起一片绿色生态海洋——13万亩绿色A级梨产业带,标准化梨园230个,带动3万多农民人均增收5000多元,1.6万人实现了稳定脱贫。

推荐阅读:西府海棠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