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APP下载
园林“后民工时代”,用工缺口谁来填
发布时间:2018-08-03 17:12  更新时间:2018-08-03 17:13  点击:925
 “工人在变老。”这是园林业内人士共同有的感觉。如今在园林施工现场,很难见到35岁以下的工人,反倒是60岁及以上的工人比比皆是。看来,许多人说的“最后一批农民工”时代已经来了。
  怎么应对?近日,在安徽黄山举办的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园艺项目复盘观摩活动,旨在聚焦园林行业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问题。观摩同期举办的人才发展研讨会上,各参会园林高校与企业代表就人才培养与选拔问题进行了探讨。
 
“小微景观”需求大带来用人新要求

绿化景观建设发展几十年,许多地区绿化建设已经饱和。以北京为例,新一轮百万亩平原造林规划一出,不少工作人员难免头疼———“真的没有地方可以造林了”。
  据记者了解,北京城市内造林绿化主要以点状、带状进行。新增的百万亩绿化面积中包括了各类公园绿地、小微绿地、城市森林等面积共1万亩。由此引出了绿化行业的一个新趋势:大园林建设时代的脚步正在放缓,小、微景观建设迎来了快步发展浪潮。
  至于已有的绿化景观,北京绿京华生态园林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夺认为,将给园林行业带来大量的养护工需求。“在养护过程中,已有绿地中将有非常大比例的区域景观需要重新设计,这涉及到小微景观的设计能力。”李夺说。
  国家大力倡导生态建设,但“伪生态”不时出现,什么是真正的生态建设,依然处于探索阶段。究其根本,一个完整的生态里,单有树是不够的。
  李夺认为,目前已完成造林区域的林下存在大量造景空间,花境、草境等体量更小、更精细的景观建设将是市场未来的一个方向。未来的从业者积累一定此方面的知识是很有用的。
  园林行业还处于转型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懂设计、懂景观、懂养护的新工人势必将成为行业的急需人才。
 
“我想要的你没有”校企矛盾何在

李夺是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园艺项目中国技术指导专家。毕业于内蒙古农业大学的他,从事园林工程行业多年,属于“专家型企业家”。他介绍了自己公司在校园招聘时喜欢的学生类型:首先要有相关专业课的学习经历,另外,具备心细、能吃苦、肯奉献等个人素质。至于基础课、选修课的成绩,大多用于参考,不列入主要考察范围。
  但不少教师反映,教育部下发的教学规范里明确要求了各种课程的安排标准,学生能真正参与的专业课学习实践时间只有四个月。“而实习,因为时间短、‘任务性强’,学生去企业进行的都是‘劳动力实习’而非‘岗位实习’,他们对未来所从事行业的认识仍然不强。”在场一位高校老师表示。
  对于学校来说,当然希望学生都能找到合适的工作。目前来看,学校不仅受教学资源限制,也存在不了解行业新变化,依然按老套路培养人才的问题。
  比如,李夺提到的越来越多的园林养护需求,目前职业院校中与养护相关的课程只有昆虫学涉及病虫害防护的知识,学生接触不到完整的养护知识,需要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学习。
  归纳起来,学校与企业间的沟通不够,导致“用人难”、“人难用”问题迟迟不能解决。李夺认为,校企联合已在多处有开展,如何让其更有效,更有用,则需建立统筹、沟通、协调的工作体系。既要让企业成为学校的“实践场”,也要让学校真正成为企业的“蓄水池”。
 
“独具匠心”选人才世赛带来新风向

2017年10月13日,中国上海获得了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举办权。世赛的成功申办,为中国园林园艺事业提供了发展的新契机。
  赵昌恒是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园艺项目中国技术指导专家组组长。2018年世界技能大赛园艺项目选拔赛中,前五的选手中有两组是他带领的安徽省代表队队员。最近,他参加了关于世界技能大赛赛事内容的会议。
  赵昌恒介绍,以往的比赛选手可以提前3个月拿到施工图纸,准备时间充分,是“应试型施工”。而此次赛事规则修改后,选手只能提前一天拿到图纸,更侧重对其能力的考验。比赛涉及的植物应用、砌筑、木作、水电等项目,考察了选手在小微景观营建时的综合能力。由此,园艺项目比赛不只是“砌一个花坛”那么简单,选拔出来的选手可称为“造园师”而非“造园工”。
  赵昌恒也是安徽润一生态景观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兼具用人单位老总与培养人才的老师双重身份。他介绍,无论能否在国际上获奖,以世赛标准培育出的选手,其实操经验远远领先于其他同年级学生,这些学生在就业市场上肯定更受用人单位青睐。
  世赛园艺项目给了各高校人才选拔与培养模式上的启发。记者了解到,截至会议结束,有80%以上的到场高校在体验过世赛园艺项目比拼后,有意向在该校开展赛事的培训工作。而这种实操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带动各地培训基地的建立,源源不断地为行业输送更多、更高技能的人才。
推荐阅读:水蜡球价格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