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APP下载
上海崇明区诠释生态农业新理念
发布时间:2018-08-06 19:34  更新时间:2018-08-06 19:39  点击:1663
  长江奔泻东下,历经千年泥沙沉积,把长江口两个小沙洲,推演成“我国第三大岛”。1064平方公里的崇明岛形似卧蚕,东西长76公里、南北宽13-18公里,其东西两端每年还在以上百米的速度向前延伸。

  2009年10月31日,飞架在大上海市区与崇明岛之间的长江大桥建成后,“长江门户、东海瀛洲”驱车即达。作为“上海市后花园”的崇明岛,受上海市民喜爱的程度与日俱增,因为“鱼米之乡”吃得好、“天然氧吧”空气好、“世外桃源”环境好。

  2016年底,《崇明岛世界级生态岛发展“十三五”规划》发布,开启了全面建设生态岛的新征程。

  崇明区区委书记唐海龙提出,立足于“生态立岛”理念,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崇明农业要在“生态立岛”上唱主角,必须主打生态农业牌。“崇明区的干部群众心里十分明白一本账,短期看生态农业的直接产值或许有限,但是高品质必将带来高效益、高附加值,以及一系列的衍生效应,其综合价值无限。”

  生态农业,作为崇明发展图景中的重要章节,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农旅融合的宏大叙事中,创造出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共融机制,贡献着“崇明方案”,承载着崇明人的梦想。

  夏季的崇明岛,惠风和畅,遍地葱茏。记者走进田园农庄,感受“不一样”的生态农业新理念、新思路、新实践,掂量生态农业对于世界级生态岛“不一样”的分量。

  生态农业养护绿色环境、守护一方水土

  近些年来,美食大闸蟹红红火火风靡全国。这一“海水繁育、淡水养殖”的特色水产品,能够形成产业兴旺的大好局面,源头追踪至长江口——来自崇明岛的优质蟹苗,岛上曾有高达5万亩的育苗面积。大闸蟹端上普通百姓餐桌,是崇明岛对全国养殖户和消费者的一大贡献。尽管现在人工繁育在各地取得成功推广,崇明岛仍然是重要的天然原种基地。

  “阿拉”上海人最认崇明岛的“清水大闸蟹”,不仅出于对本地农产品的偏爱,也因为“清水”二字名副其实的质量认定,“吃起来别有一种鲜甜味”。

  崇明岛西部的上海福岛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11月,重点从事蟹苗培育,目前养殖水域面积919.45亩,正常年景出产“亚鳌”牌蟹苗30余万斤,销往全国十几个省份。

  “别人都到我这里拿蟹苗,因为我的蟹苗体格健壮、成活率高,育成后品质优良、富含游离氨基酸。”研究了一辈子大闸蟹的理事长沈亚达告诉记者,合作社这些年一直在做几件事:一是持续不断提升蟹池的标准化水平;二是坚持对“江海21”等优良品种提纯复壮,背后有上海海洋大学的产业技术支撑;三是养殖环节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转型。

  不言而喻,崇明岛咸淡有度的水质、丰富多样的草饲、养殖传统与技术,喂养出非同一般的“无公害清水大闸蟹”。宝岛蟹业、惠春蟹业、崇东水产养殖合作社等一批养殖龙头,带动起两三千家养殖户,雄踞长江口螃蟹基地、坚挺产业“蟹鳌”。

  临江揽海、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温和湿润的海洋性气候,造就了崇明岛一方净土。

  崇明区委常委、副区长吴召忠十分自信:“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崇明占有上海市1/3的基本农田、1/4的森林面积,供应上海市60%的日常用水。在生态岛上发展生态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与优势,我们有信心把崇明区打造成为都市现代绿色农业高地。”

  记者穿行岛上,眼球不时被明黄色桥梁所吸引。这种横跨在引水渠上、统一设计与架构的桥梁,随处可见,成为岛上一大景观。崇明岛建有“北引运河、南引运河”两条主河道,沿江25座水闸,形成“南引北排,东西贯通、纵横交织”的河道网络,配备系统科学的内河调水方式,维护着整个崇明岛内水环境的安全。河湖水面率达到了9.54%,旱涝保收、引排自如。

  湿地、灌溉渠、森林、自然保护区,并非自然天成,而是一代代崇明人艰苦奋斗的结果。从新中国成立后至今几十年来,市、县(区)政府先后组织数十次大规模围垦,面积达500平方公里。老一代农垦人和“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改造荒滩、建设农场、疏浚河道,为后人留下了充足的物质基础与精神财富。在东平国家森林公园的知青墙上,“青春无悔”的字样格外醒目。一旁鲜红色的主题雕塑——两把铁锹插在泥土中,生动勾勒出当年“用铁锹挖泥、用簸箕挑土”的劳动场面。

  如今,北湖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基地,就是当年农垦人艰苦创业的地方,从最初的乱泥滩涂,被改造成鱼塘、林场,最终发展为水稻田。董事长王卫东介绍,从2004年开始,公司陆续流转、整合了新河镇、建设镇等周边村镇的万亩土地,尝试大面积有机水稻种植,被称为崇明岛绿色生态农业“开先河之举”。

  “北湖”的万亩水稻田,执行“高标准、严要求”的种植模式:选择抗病力强、口感好的“南粳46”等种植品种;每年水稻收割之后,种一季苜蓿做还田绿肥,并按照比例结合施用有机肥料;

  完全不使用化学农药、化学肥料(“两无化”),通过杀虫灯、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对灌溉渠和排水渠进行严格分离,防范可能造成的污染。

  公司总经理石玉萍坦言,如果没有各级政府支持,经营将比较困难。“北湖”在土地租金、有机肥采购上,都获得了一定额度的种植补贴。也正是在政府的导向支持下,崇明岛上已建有十几家有机肥厂,每吨有机肥平均价格550元,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让更多种植户乐于推广使用。

  崇明区农委主任宋学梅告诉记者,区委、区政府下了决心,要重点扶持像“北湖”这样的示范企业。生态农业,说白了就应该是“干干净净的农业”。“世界级生态岛”背景下的生态农业,始终把健康、安全放在第一位,无论是在绿色食品认证率、亩均化肥农药使用量、主要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等指标上,都执行更加严格的环保标准。

  目前,崇明区已经形成以优质水稻、崇明清水蟹、崇明白山羊和特色蔬菜种植为主的四大产业,有88家12种产品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到2020年,绿色食品认证率目标锁定在90%以上,建立起绿色食品全区域覆盖的崇明模式,制定国内领先的绿色农业标准体系。

  生态农业力求优质高效、追求高附加值

  庙镇和平村,有一片别样的花海。上海瀛庙果蔬专业合作社的玻璃温室内,来自荷兰的“红掌花”恣意绽放,虽不在山野同样令人心旷神怡。

  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种植规模1000亩,主要从事特色花卉和蔬菜种植,拥有多个智能玻璃温室,种植的盆花有红掌类、凤梨类共几十个品种,年销售量在30万盆,年产值达500万元;红掌鲜切花每盆8-9支、价值100多元,年销售量在200多万支,产值高达1600多万元。合作社理事长张正祥说:“温室种植经济花卉,集约化程度高,是生态农业也是高效产业,效益是传统种植项目的20倍。”

  庙镇更值钱的产业是藏红花,700亩面积每亩纯利润达5万元以上。庙镇镇长陈群告诉记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庙镇依据自身沙土与黏土“三七开”的土质特征,主攻“红(藏红花、红掌)、黄(黄金瓜)、绿(翠冠梨)、白(大米)”几大特色产业,一村一品,致富百姓。

  记者接触到崇明区一批农口干部与乡村干部,发现他们的思想意识里面,深深植入了两个理念:一个是“生态+”理念,先算生态账,再算农业以及所有产业的效益账;另一个是“农业+”理念,农业在“搞饭、搞钱、搞绿”等许多方面,可以带来附加值。那么,“生态+农业+”的好品质,必然会有高效益。

  走进上海都市绿色工程有限公司的崇明基地,设施农业尽显高科技与要素集聚的魅力。钢架与管道纵横交织的玻璃大棚内,叠床架屋的铁皮石斛,无土栽培的各类菜蔬“流水线”,数米长的西红柿藤上硕果累累。

  科技对自然资源要素的掌控,在这个“科技试验田”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利用地源热泵,通过储存罐给温室加温,省电又节能;温室屋顶自动敞开,让阳光直接照射进来,屋顶嵌条折射下来的阴影也不见了——用凹凸玻璃让光线散射,阳光照到每一根藤蔓、每一片叶子;温室也不再是单一方方正正的白色盒子,被“异形温室”、花园式大棚取而代之。

  这个农业高科技与种植模式的孵化器,已经复制出“缩小版”,搬迁至我国南极科考站和南海岛礁,让守卫边疆的海防官兵和身居冰天雪地的科考队员,每天都能吃上新鲜果蔬。

  绿色、安全、优质的生态农产品,被消费者接受,还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拿“北湖大米”来说,晶莹饱满、清香软糯,口感要比一般的早籼稻好不少。去年产出3000吨稻谷,多数按普通稻米处理了,只有少部分加工成大米,以每斤7-12元售出。

  去年10月,经过整体包装、标准化管理的“崇明大米”区域品牌走进市场,并已经进驻盒马鲜生、天天果园、“我厨网”等线上平台,并建立网上追溯系统,让消费者通过系统实时查看、及时了解大米的生长过程,真正做到每一粒产自崇明的大米都是绿色生态的。

  地地道道的老白酒,稻香中带有微甜、微酸、微苦的口感,取崇明大米之精华,成为粮食产业长期不衰的一个固定支点。崇明区农委副主任曹俊感言:“老白酒这样的品牌太少了。”真正做到“三高”,需要在品牌打造、加工营销上加大力度,加强农业区域品牌顶层设计,探索从产品生产到产业构建,最终输出价值的发展态势。

  生态农业展现多彩风姿、呈现多种功能

  采访途中,记者感叹:“崇明岛的夏季,处处是风景。”“开心麻花”般性格的施玲接过话茬:“应该说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季有美景。”她从上海大学毕业后,回到生养她的崇明岛,在区农委负责信息宣传工作,表示不打算再离开。

  港沿镇园艺村,原本就是个园艺场,环境优美,花卉苗木兴盛;同时也是个穷村子,村集体欠有外债。上级党组织给村子“引进”能干的村党支部书记邱翠礼。新官到任后,没烧什么“三把火”,只是想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要为“园艺村”正名,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777户、1779人的园艺村,如今有631户村民从事花卉、苗木、蔬菜产业。苗木种植面积1085亩,重点为黄杨树,树龄在10年以上的造型瓜子黄杨数量大约两万株,还有女贞、榉树、香樟、广玉兰、桂花、罗汉松等树种;花卉种植面积30亩,品种有郁金香、菊花、太阳花等,并辐射周边村庄200亩;蔬菜种植面积331亩。此外,还有200亩水稻、713亩螃蟹养殖,零星养殖白山羊和禽类。

  2017年,园艺村总收入达3000多万元,观赏植物黄杨树重点销往长三角发达地区,专业种植户户均收入都在20万元以上。

  在竖新镇仙桥村“上海惠杰果蔬专业合作社”,记者见识了另一位崇明乡土女能人宋琴。她和丈夫先在别处流转2000亩田地种水稻,每年收入几十万元,2009年发现仙桥村这块宝地——周围没有任何污染源,土质为砂壤土,通气透水性好,他们租下了200亩。

  种什么呢?宋琴请教上海市农科院专家,认为适合种植猕猴桃。当年岛上还没有猕猴桃生产,是挑战也是商机。于是她买来很多农业科技书,主动参加县里或镇里组织的农民培训,还在农闲时间跑到外地学习,渐渐地把猕猴桃避雨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一项项手拿把攥。如今,这里成为“上海市优质猕猴桃种植生产示范区”,130亩猕猴桃进入盛果期后,年年“摘果子、数票子”。

  整个崇明岛上,类似的“生态农业+休闲农庄”比比皆是,本身就是“有形无价的旅游产品”。

  三星镇有一个“海棠小镇”,以新安村为中心,以海棠作为主题树种,建起了环西沙·明珠湖景区的“海棠花溪”生态廊道。同时开展农田整治、区域化生态综合治理,打造田园生活体验区、稻米文化展示区、绿色能源及农林残余物能源化应用的循环经济示范,无缝融合海棠文化与田园风貌。当地优质稻米冠以“海棠1号生态大米”。

  三星镇镇长有胜健介绍,三星镇通过“生态廊道”和田园综合体的建设,融合生态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等要素,探索区域内创新发展的新活力。今年1月在区政府组织的招商会上,三星镇引进3家企业、数亿元资金,重点投建花卉和蔬菜基地。

  从“十二五”开始,崇明区委、区政府就提出“三场一社一龙头”战略,大力扶持家庭农场、开心农场、博士农场,以及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优惠的土地政策、自由开放的发展空间以及长久完善的保障机制,吸纳更多有能力、有情怀、有农业理想的人,到崇明创业兴业。

  赖岳军是“崇明岛新农人”中很有影响力的一位。作为在上海经营多年的台商,他在庙镇流转200亩土地、投资兴建的“香朵开心农场”,2017年开门迎客。

  来到香朵,走在碎石道、木栈道、草砖道、木屑道上,眼前是月牙湾、枫叶岛、银杏桥、百花苑、香稻田、果树林,放养的小鸡在树林里漫步、鱼儿在河道中漫游。人们仿佛置身于农耕文化、江南园林和传统村落的完美结合中,沁人的草香填满胸腔,一种人在画中走的感觉油然而生……

  花香蝶自来。有生态农业打底,五彩田园、开心农场、多彩乡村遍布崇明岛。一条集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农旅融合、休闲康养于一体的多功能产业模式,凸显大都市郊区乡村的特色魅力。

  生态农业引领绿色生活、托举美丽乡村

  “雾散仙桥出,转角桃源入”。竖新镇仙桥村,颇有点当代桃花源的意境。很多人理想中的乡村图景,几乎都可以在这里看到:笔直宽敞的硬化道路,缓缓流淌的内河,太阳能风力发电路灯,整齐雅致的农家小院儿,广阔的稻田,对外迎客的乡村民宿。全村95%的农用土地实现了规模化流转,先后组织起涵盖粮食种植、水产养殖、创意基地等内容的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村子经营有道,村民生活富裕。

  自2008年开始,仙桥村投入千万元资金,实施村容环境美化、水系景观综合改造、生活垃圾处理和公共设施共享等四大工程17个项目。现在的仙桥村,严格按照现代化的乡村治理理念进行规划布局,即“三区一线”差异化目标发展,打造农业生产区、居住生活区、服务功能区和生态农业旅游线。仙桥村每家农户“前有小花园,后有小菜园”,既规划整齐,又不失乡村特色,生动诠释了“生产、生活、生态”绿色一体化构建。

  由于水生态在崇明自然环境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对于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处理,崇明同样走在了上海乃至全国的前列。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副校长王超说:“水源是命脉。改善水环境,必须放在生态岛建设的重中之重。水质彻底改善了,才是生态岛,底气才硬。”

  最近,三星镇在完成1476户村民农村生活污水纳管处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新途径。三星镇采用中国中车集团的“净化槽”生活污水处理技术,该“净化槽”具有管网设计短、联户使用、不受地形影响、运行简单等特点,尤其适合农村分散式住宅使用。

  记者参观了新安村黄汉彬家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在房后的空地上,安装了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槽,家里的洗菜水、洗脸洗澡水、抽水马桶倒掉的水、洗衣机里排出来的水,统统进入了这个排水槽。水槽的一边是浑浊、夹杂异味的生活污水,另一边是经过微生物菌群处理过的、清澈无味水,水质标准可达到一级A类。除此之外,系统管理人员还可以通过卫星通信定位技术,实时掌握每一个净化装置的运行状态。

  在陈家镇东瀛村,上海复振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了分布式有机质处理及资源循环利用示范项目,其基本原理就是仿造动物胃部消化功能,通过专利配方酶及微生物,以及独家研发密闭系统,达到在24小时内将餐厨分解的目标,且减量率大于95%。与此同时,分解的副产物以环保水质进入循环系统,作为灌溉、无土栽培、鱼塘水等再次使用。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诸大建认为,越是摩登大都市越要配上绿色空间,世界级生态岛关键在于打造世界级美丽乡村。崇明岛是大自然赐予上海市的珍贵礼物,民宿、湿地、老白酒不可多得。

  “崇明三岛”中,面积155平方公里的长兴岛上,上海市饮用水源地青草沙水库占据67平方公里,基本农田和柑橘种植面积又各占20万平方公里;52平方公里的横沙岛上,森林覆盖率达70%,水网密布,河渠纵横。它们均被称为“净岛”“长寿岛”。

  相对而言,在世界级生态岛的发展规划指引下,“天蓝、水清、地绿、民富”的未来愿景,工作重点在于“崇明本岛”。

  崇明区区长李政提出,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要求,必须走生态富民、生态立岛的路子,创新转型,加快发展,力争3-5年实现自然生态美、宜居环境美、绿色生产美、乡风文明美、生活幸福美“五美社区”全覆盖。
推荐阅读:三七景天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