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APP下载
敢叫沙漠披绿装,谁人不赞白芨滩!
发布时间:2018-08-16 16:34  更新时间:2018-08-16 16:35  点击:1024
 紧靠黄河与银川市的白芨滩,经过60多年的治沙造林,已由148万亩几近寸草不生的沙地,变成森林覆盖率达41%的科学治沙样板区。

       汽车行驶在一条弯曲又狭窄的沙土路上,顺着山脊忽上忽下。目及四方,是成片的柠条和灌木丛,大大小小的成堆沙漠间或出现。当宁夏的媒体同行介绍,这片方圆148万亩的地方原来是几近寸草不生的荒漠时,来自全国网络媒体宁夏行采访团的记者们由衷地发出赞叹,有的久久凝视着窗外,有的拿出拍照,有的称赞是与塞罕坝一样的中国治沙造林奇迹。

保护区南部已经治理了三年左右的沙地新貌。

       这便是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地处黄河以东毛乌素沙地边缘,距离黄河最近距离5公里,北界距自治区首府银川仅10多公里,临近河东机场,是银川的东大门。60多年来,三代白芨滩人坚持不懈,累计治沙造林63万亩,控制流沙近百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1%,有效遏制了毛乌素沙地的南移和西扩,保护了黄河和银川河东的生态安全,成为“三北”工程精准治沙、科学治沙的样板区。

       2008年4月7日,习近平同志来到白芨滩视察,指出治沙是一项平凡而伟大的事业,白芨滩人创造的治沙经验坚定了中央治沙的决心,并在大泉沙区种下第一颗树。从那时开始,白芨滩人提升了治理速度,每年以2万亩速度治沙播绿,把沙漠推远20公里,构筑起南北长61公里、东西宽20—30公里的乔灌草相结合的绿色屏障,人工促进自然修复成效显著。

保护区建设了全国防沙治沙展览馆,取名“定沙城”。

       15日下午,记者用了大约一个半小时,由南至北乘车穿越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看到越往北、植被越好,在保护区北侧,已经出现成行的杨树林带和柳树林带,乔灌木长高了,草从也密集了。保护区负责人王兴东说,这是因为整个治沙工程大体上是从北向南推进的,北边已经治理了整整十年。这些年,保护区每年都组织几场大会战,男女老少齐上阵,沙漠中搭起帐篷做饭吃饭,饭后接着干。

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部成片的林草与翡翠湖。

       在治沙技术上,白芨滩人因地制宜、因水施策,采取草方格固沙、三季治沙造林的综合措施,探索出“1+4精准技术”,即草方格固定流沙、雨季撒播草籽、穴播灌木种子、营养袋苗造林、春秋植苗造林四项技术互为补充,主抓雨季造林,注重灌草结合、树种间合理搭配,沙丘丘顶撒播草籽,迎风坡、丘间低地种柠条、花棒、沙拐枣等耐旱灌木,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在年降雨量只有160毫米左右情况下,当年成活率能达到75%以上,三年植被盖度达到45%以上。同时,在沙区边缘有水的地方,他们采取滴管节水技术,营造乔灌混交林,种植沙地经济林,发展沙产业。通过多年探索,构建了前沿沙生灌木林、近生活区乔灌混交林、经果林、养殖业、种植业“五位一体”治沙模式,实现了治沙与致富同步发展,被国务院确定为促进宁夏经济发展重点推广模式。

       在治沙过程中,白芨滩锻造形成了以全国治沙英雄、感动中国双百人物王有德为代表的“宁可掉下10斤肉、不让生态落了后”的白芨滩精神,语词虽然朴素,却表现出白芨滩人坚强的意志和战斗力。王有德是白芨滩保护区(林场)的老局长(场长),他团结带领干部职工,20多年坚持治沙播绿、兴场富民,完成治沙造林45万亩,控制流沙面积58万亩,建设沙地果园4000多亩,兴办5个多种经营公司,建立1000余亩苗木花卉培育中心,对外承揽100多处绿化工程,创收上亿元,弥补了治沙资金不足,成功走出了一条"以林为主、林副并举、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改革发展之路。设在保护区内的全国防砂治沙展览馆里,有专门介绍王有德故事的展板,记者们听着看着,不少人为之动容。

       展览馆旁,是一处数百亩大的城林相配、湖林相间的园林,让人一时难以把它与沙漠联系在一起。这个用汗水打造的沙漠公园,再次彰显白芨滩人蓬勃的精神力量。
推荐阅读:2018年金手指葡萄苗发展情况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