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指出,提升城市人居生态环境,核心内容在于植物多样性及其科学应用,植物多样性有修复、改善及美化环境的功能。
为何城市中的树越种越多,鸟鸣却越来越少?为何绿化如此脆弱,补植量远远超过种植量?为何越冬后植物大量死亡,假花假树充斥着秋冬花坛?张启翔介绍,虽然国内绿化质量与绿化植物种类较20年前都有了很大提升,但城市绿化中的问题不容忽视,景观同质化严重、城市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究其根源,在于植物多样性的匮乏。
城市绿化已由“量时代”进入到“质时代”。“近自然”绿化理念的提出,意味着绿化建设开始向更生态、更可持续方向迈进。张启翔在会上提出:多样性的植物在打造丰富、稳定、持续、健康的景观中必不可少。园林人对植物多样性的关注,也是时候提升一个高度了。
雷同的城市
目前,一个普遍现象是雷同的树种使城市丧失了特色———3至5个常见树种成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华南及西南地区数百个城市的骨干树种。草花亦是如此,无论是哈尔滨还是海南岛,5种常见的草花占据国内一二年生草花总用量的20%左右。植物品种单一不仅造成当地生态的脆弱,甚至许多北方城市不恰当地使用阔叶树种,因无法越冬而损失重大。
对此,景观设计师、规划师也很无奈:设计的植物在市场上找不到已不稀奇。我国是世界最大的苗木种植国,观赏与造林苗木的种植总面积超过2000万亩,苗木存量超过600亿株,但在这巨大的存量中,国槐、法桐等几个常规种占比超过70%。苗木产业本身的不确定性,让大多数人倾向于选择市场风险较小的品种———那些产业链成熟,已经过十几年市场检验的“保险树种”。张启翔认为,苗木总量过剩、结构性矛盾突出的现状短期难以转变。
即便知道将不常见的植物写入规划多是徒劳,但如果不这样坚持,未来苗木业的结构性矛盾将更严重。张启翔无奈地表示,希望能通过一次次呼吁,让沉睡的植物种质资源苏醒过来。
植物种的潜力
目前,应用于绿化的植物中舶来品占比极高,其中草花占90%、花境材料占90%以上。我国是种质资源大国,有256个中国特有属、6至7个中国特有科、1.7万余个中国特有种,而广阔的国内资源却未得到重视,作为植物种质资源研究者,张启翔常年在全国各地考察植物现状。他在会上展示了国内许多仍“养在深闺”的植物———贵州的兜兰花色花形都很美丽,但仅在当地有少量交易,未被充分利用;乌头在国外被广泛用作干花,国内的70余个乌头品种却少有用于绿化;杜鹃花变异种超过600个,却只有不足10个种被广泛应用。此外,国内市场上火热的栎树属、椴树属植物大多是舶来品,我国的栓皮栎、蒙古栎、南京椴等用量却少得可怜。
这些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植物种质资源,恰恰是提升城市景观效果与质量的关键。
张启翔表示,作为乡土植物,它们更适合当地生长,有利于构建适于当地气候条件的稳定植物群落,降低城市绿地养护成本,提高城市建设中植物群落的综合功能。此外,独具特色的植物也是当地的名片,能加强地方辨识度。“应打通由科研到应用的通路,对于那些遗传品质突出的树种可以做育种研究,大规模推广研究。”他呼吁。
建言北京城市森林建设
除却待开发的植物种质资源,张启翔也建议,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尽可能多地使用现有植物资源,提升景观质量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以北京正在进行的城市森林建设为例,张启翔从植物多样性选择的角度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既要以乡土及北京周边自然存在的植物种为主,也要综合考虑植物种类丰富度,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