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APP下载
佛山迎春花市变迁: 花市越来越靓生活越变越好
发布时间:2018-10-20 21:10  更新时间:2018-10-20 21:11  点击:1468
 年卅晚,行花街,迎春花放满街排,朵朵红花鲜,朵朵黄花大,千朵万朵睇唔哂……”姹紫嫣红的花街,高高挂起的灯笼,接踵摩肩的人群中,花香瑞气与年味交织。

改革开放春风拂过,曾经的花市随着佛山经济发展旧貌换新颜,花市内容也从简单的年花、盆桔逐渐演变为如今汇聚鲜花、杂玩、公益、美食、表演等内容丰富的热闹集市。

无论如何变迁,不变的是一代代佛山人对来年幸福安康的憧憬。

城区迎春花市数次易址

每年春节前夕,行花街都是佛山人的重头戏。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老佛山人毛婆婆至今记得,以前的迎春花市就在升平片区一带。“最初花市在升平街、豆豉巷、牛栏口,快到过年时,附近乡下的农民把地里种的鲜花,拿到城区摆卖。”

上世纪50年代,花市逐渐移至锦华路、升平路、快子路三路交界处。到60年代,又逐渐移至莲花路。据资料记载,1973年佛山还曾在东风路(即现福禄路)开设花市。

2018年2月15日,众多市民在文华公园的文华迎春花市行花街。(资料图片佛山日报记者甘建华摄)

年近古稀的卢伯住在福禄路,见证着花市在自家门口兴起。“没有摊档,晚上支一个电灯泡就卖花,整条花市就是一串昏暗的黄灯。”在他的印象中,那时的花市只有窄窄的一条路,当时花的品种单一,主要是菊花、银柳、吊钟花等,没有工艺品,也没有桃花、桔树。

随着城市的发展,1986年1月15日,佛山城区迎春花市自福禄路迁至体育路举办。此后,佛山迎春花市在体育路一直办到2000年。

花市带动佛山鲜花种植

步入上世纪80年代,佛山市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迎春花市规模越来越大,花卉的品种也越来越多。

寓意“大吉大利”的年桔、“金钟一响,黄金万两”的吊钟花、“大展鸿图”的红桃等新品种不断出现,今年已经60岁的丽姨告诉记者,当时除了菊花、芍药、剑兰等深受街坊欢迎的本地花,桃花、吊钟花这些“大花”也开始成为花街主角。

愈来愈旺的迎春花市也带动了周边地区鲜花种植产业的发展。

顺德农民看准了花市背后的巨大商机,伦教人刘叔就是靠着种植菊花,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上世纪90年代,顺德伦教镇荔村曾被称为“菊花之乡”,有着2000亩菊花地,家家户户种菊花,每亩产量高达2万多枝。

1990年代,骆文辉(中)和家人在体育路迎春花市前拍照留念。(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花市上最受欢迎的就是金黄色的蟹爪菊,象征延年益寿,多福多禄。”由于种植经验丰富,刘叔的蟹爪菊形状优美,鲜艳夺目,每年花市上,刘叔的蟹爪菊总是被早早抢购一空。如今,刘叔依靠卖菊花盖起了小洋楼,供出了3个大学生。

而顺德陈村,当时寂寂无名的小村落也得益于鲜花经济,经过多年发展,成为全国闻名遐迩的花卉产区和花卉集散地。

如今,刘叔不再种植菊花,过年时逛逛花市,在繁华的市场里感受时代的进步,享受生活的美好。

新时代花市创意十足

在80后骆文辉记忆里,每年行花街都是他最期待的时刻。吃过团年饭后,和弟弟妹妹一起换上新衣服新鞋子,手拉着手,一边逛花街一边唱着卖懒歌,“卖懒卖懒,卖到年三十晚……”走到花灯位置,再一齐美美地拍张照片留作纪念。

虽然如今已在香港工作定居,但每逢花市开市,他总会特地回来佛山,和家人再一起行过花街。“现在的花市更像一条‘步行街’,年货、美食、表演,什么都有。”在他眼里,没有“卖懒”歌的花街似乎总少了一股年味。

随着佛山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体育路由于道路狭窄、人流量大、停车困难、疏散通道不足问题,严重限制了中心花市的发展。2001年,花市又迁至普澜二路,到2008年,佛山花市移至文华路后一直延续至今。

 2001年,禅城普澜路迎春花市盛况。 

现今的花市已不仅售卖年花、年桔,更增加了不少新鲜玩意儿。石湾公仔、创意工艺品等等精品摊位的加入,让花市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在90后的花市摊主邓晓燊看来,花市发展至今已不仅仅只供人赏玩的传统过年习俗,还是不少学生校外社会实践、积攒社会经验的第一步。早在大一时,他便和几位好友一起相约在花市摆摊义卖。印着佛山元素的利是封、搞怪趣致的挥春、手工制作的剪纸、灯笼等,充满创意的产品让不少市民慷慨解囊。“这些新奇的做法,其实也是重新诠释了传统的‘卖懒’习俗。”

“疑是层峦采蜜使,幻成百万看花人”。尽管时代在变,但每年人潮如织的花市是佛山人心里关于“过年”的最佳注脚,佛山民俗专家余婉韶对此大有感触,“这是老佛山的传统习俗之一,既是为了扮靓家庭,更是为来年讨一个好彩头,花开富贵嘛。”
推荐阅读:毛竹价格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