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韦德占
4月中旬,行走在徽县水阳、永宁、麻沿等乡镇的乡间道路,只见绵延几十公里的小陇山上,育苗田块块相连,田里大、中、小各种苗木,郁郁葱葱。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鳞次栉比,硬化的水泥路通到了村民家门口,房前屋后,各类花卉绿植尽吐芬芳……
踏着花香,记者来到水阳镇两垭村泓盛苗木基地的田间地头,周卫霞和同村的10余名农户正在育苗田里“伺候”着苗木,松土、施肥、浇水,每个过程她都十分娴熟。
水阳镇两垭村泓盛苗木基地,村民们正在育苗田里“伺候”着苗木。
“今年苗子市场好,从月初开始,村子里隔三差五就会出现运苗子的大卡车,看这架势,今年又能有个好收成哩……”见记者前来,周卫霞拍了拍身上的灰,介绍起了今年苗木市场的行情。
今年40岁的周卫霞,老人常年卧病在床,孩子读高中也正是花钱的时候,多年以来,一家人靠着10亩干瘪的土地,种上一些小麦、玉米、黄豆来维持生活,忙忙碌碌一年到头却只有几千块钱的收入。
2014年,徽县上下全面实施“123带动百千万”产业扶贫工程,水阳镇按照“村村有脱贫项目,户户有增收产业,人人有增收门路”的要求,组织贫困户通过土地、资金、劳务入股,引进泓盛农林等7家农业企业,产业发展呈现出以苗木主导、多产并进的多元化发展势头。
当时,周卫霞觉着他们家大翻身的时候来了,和丈夫商量之后,毫不犹豫地将家里的10亩土地,按照一亩地一年500元的标准全部流转给苗木基地,期限为13年,当年仅土地流转就一次性拿到了6.5万元的收入。
“在去年泓盛苗木基地召开的分红大会上,我现场领到了1.5万元的务工费。娃他爸在城里打工一年也能挣个两万元,这样一来家里一年就有将近4万元的收入了,前些年在地里刨食吃的时候想都不敢想能有这样的生活。”言及此,周卫霞高兴得合不拢嘴。
周卫霞(右)向记者细算发展苗木产业以来家里的收入账。
“他们家去年还买小轿车了呢……”当周卫霞跟记者算完家里的收入账时,两垭村正在一边干活的王伐下抢着说道。
家庭收入好了,周卫霞一家不仅脱了贫,去年年底还买了一辆漂亮的小汽车。
小苗木种出山乡好“钱景”
既要做好脱贫攻坚,又要搞好生态建设,徽县两手抓、两不误。
近年来,徽县把苗木产业作为全县助推精准扶贫的一项富民支柱产业来抓,将脱贫攻坚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种出了风景、种出了产业、种出了财富,走出了一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新路子。
两垭村村民在苗木基地里为新栽的油松苗子松土。
当记者见到水阳镇两垭村51岁的王伐下时,身材矮小,皮肤黝黑,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他正在苗木基地里为新栽的油松苗子松土。
水阳镇党委副书记马栋告诉记者,没有产业、缺乏劳力是造成王伐下贫困的主要原因。
2016年,王伐下将家里的12亩土地全部流转到了水阳镇泓盛苗木产业基地,又将一万元引导产业发展资金入股到基地,平时还在基地里打工,一年收入超过两万元。
“以前种粮食就顾个嘴,存不下钱。现在种苗木是旱涝保收,而且再也不用为地里种啥、缺少劳力这样的问题发愁了……”王伐下向记者讲起了发展苗木产业以后生活的变化。
走进王伐下的院子,只见5间崭新的砖瓦房依次排开,硬化的水泥路通到了他家门口。经过两年时间的努力,王伐下不仅修了新房,还在去年年底脱了贫。
“现在挣钱了,就想着给我找个管钱的人!”王伐下咧着嘴说起了今后的打算。
王伐下年轻的时候,因为家里穷说了几次亲女方都不同意,导致今年51岁的他一直没有成家,现在赚了钱、盖了新房,王伐下一门心思想成个家,找个老伴一起过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泓盛苗木基地负责人侯新平说:“两垭村交通便利、光照水土条件好,我们在这里集中连片的区域流转了1200亩土地,鼓励农户以土地、劳务技能等生产要素入股,积极参与苗木产业发展,破解农户缺资金、缺技术的难题。”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泓盛苗木基地已栽植雪松小苗、七叶树、银杏、红叶石楠,以及大规格女贞、广玉兰、栾树、皂角等树种共计50000余株,苗木品种达到20余种,有效促进了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增值。通过大力发展苗木繁育、畜禽养殖、瓜菜种植、乡村旅游等四大产业,水阳镇的贫困户逐步实现了稳定脱贫。
花草树木为媒 农林旅游融合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走在水阳镇石滩村,微风吹来,夹杂着牡丹花的丝丝香气。4月16日,水阳镇第三届牡丹节会在石滩村油用牡丹种植基地开幕,活动现场花团锦簇,游客云集。
石滩村油用牡丹种植基地。
“乡村振兴战略让我们农村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收入有提高,生活质量也有提高。”李志伟培育牡丹已经快5年了,不仅掌握了育苗种植牡丹的技术,还学会了许多花木的养护本领,空闲时,他就在自家院子里种满了各种花卉。
李志伟是水阳镇石滩村人,因身体不好,无法外出务工,只能靠种地维持生计。“以前家里的收入主要就是种植小麦和玉米,靠天吃饭,基本维持温饱。”李志伟说。
2014年甘肃禾邦生态农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流转水阳镇石滩村、滩店村、新柳村等村土地2000亩开始育苗种植牡丹,给李志伟的生活带来了转机。
经过全家人商议,李志伟将自家的20多亩地全部流转给公司种植油用牡丹。“一亩地400元,一次给三年,总共算下来给了我25000元。”李志伟说,土地流转后,他也开始在公司里“上班”。
“公司刚成立的时候,我就在这儿干活了,差不多有5年了。我现在是公司的正式员工,拿的也是月工资。”李志伟告诉记者,来到公司之后,他就接受了技术培训,因为自己吃苦耐劳、技术达标而成为了牡丹种植管护技术员,享受到了技术工的待遇。现在,他和妻子两人一个月能挣到5000块钱,除去每月给两个孩子的生活费之外,还有剩余,而且靠着务工和流转土地的收入,他也在2016年脱贫了。
“我们公司平均年用工10000人次以上,带动周边精准扶贫户42户务工,平均年收入18000元左右。”甘肃禾邦生态农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经理雷金辉介绍,公司按照每亩一年400元的价格,先后流转石滩村和两垭村农户土地1200多亩,惠及农户259户,年发放土地流转费48万余元,每户农户一年可增加稳定性财产收入1850元。
石滩村牡丹花正在绽放。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把油用牡丹种植基地的打造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游玩,从而更好地带动周边村民增收致富。”雷金辉说。
近年来,徽县在不断发展壮大苗木产业发展规模的基础上,紧抓乡村旅游发展机遇,结合生态观光农业、生态果蔬采摘以及特色餐饮,积极实施“苗旅融合”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特色苗木花卉品种,积极推广建设田园综合体,不断优化苗木产业发展布局,举办各类旅游节会和苗木产销对接暨商贸洽谈会,已成功举办了水阳镇牡丹节会、永宁镇乡村文化旅游节、大河店镇乡村文化旅游节等系列节会,带动了乡村旅游、农产品销售、商贸流通和餐饮运输,成为拉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生态文明为底色 绿色产业助脱贫
4月12日,当记者沿着永宁镇的一条通村道路蜿蜒而上时,看见远山金黄的油菜花与绿色的苗木基地相连接,构成了一幅色彩浓烈、层次分明的春景图,甚是精致唯美。
金黄的油菜花与绿色的苗木基地相连接。
永宁镇耕地面积大、立地条件好,一直以来是全县的产粮大镇,但是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传统的粮食种植效益日渐低下,群众“守着良田难致富”的问题非常突出。
近年来,永宁镇以全县“123带动百千万”产业扶贫工程为契机,将农村“三变”改革与农业结构调整、特色产业发展、脱贫攻坚等重点工作有机结合,坚持走“产业集约化、农民组织化、资产股份化、运行市场化、收益长效化”的发展路子,形成了农民增收、产业增效、集体经济壮大的多赢局面。
据永宁镇镇长高立群介绍,通过招商引资,永宁镇从陕西杨凌等地引进绿风、天顺等四家苗木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引导、鼓励贫困户积极参与,通过三带(“公司+基地”带动农户、“公司+专合组织”带动农户、“基地+旅游”带动农户)、三转(农民转技术工人、农民转股民、农民转第三产业从业者)、三帮(苗木公司帮助群众提供技术指导、信息服务和市场营销),形成了流转务工型、入股分红型、订单农业型、技术指导型、支部引领型五种带贫发展模式,辐射带动全镇发展苗木12800亩,让丰富的土地资源收获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近日,永宁镇郭坪村的百亩丽桃火热绽放,拉开了徽县“赏春花、看春景”的序幕。
为扩大“赏花游”的带动性,永宁镇以苗木产业发展为主线,以实现全域旅游为目标,依托“一线两翼三片区”苗木基地,全力打造景观苗木花卉园及万亩美丽梯田生态观光旅游景区,让苗木基地焕发生机,为苗木产业插上了乡村旅游的腾飞之翼。
经过多年的发展,徽县苗木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截至目前,全县育苗面积累计达到16万亩,发展育苗专业村96个、辐射育苗户12600户、育苗专业合作社83个、规模以上苗圃3860处,总产值达到17亿元左右,形成了北部山区以生态及速生用材林苗木繁育、中西部以城市园林绿化苗木繁育、南部以特色经济林苗木繁育为主的发展格局。苗木产业已成为全县兴农富民强县奔小康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绿色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