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APP下载
湿地保护 要景观设计更要野花野草
发布时间:2019-05-17 22:41  更新时间:2019-05-17 22:42  点击:1007  来源:光明日报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特有的冲积平原地形造就了独特的网状水系,由此形成的广阔湿地既便利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也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在此形成的“江南水乡”,自古便是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 

近日,在长三角地区湿地公园绿色发展国家创新联盟成立大会上,与会专家就湿地的保护和建设、如何发挥联盟的平台优势、湿地与城市如何更好地相融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从“单打独斗”到“形成合力”

作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湿地自然条件复杂而丰富,研究湿地也涉及地理学、环境学、水文学、生物学等诸多学科。

由于缺乏系统性研究,在保护和建设湿地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出现各种问题。例如,出于绿化考虑,在长三角某地的沿海滩涂上进行人工造林,却破坏了候鸟迁徙的栖息地——关于这一点,植物学家可能并不清楚,但鸟类学家却很痛心。再如,进行具体的湿地规划设计时,有的强调水质,有的关心水生植物的生长,还有的追求鱼类种类更多,很难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方案。

针对以上现象,南京林业大学校长王浩指出:“大家都在分点研究,有的学者研究土壤中的氮与水生植物的关系,有的学者研究水生植物和候鸟的关系……这些往往导致设计和施工阶段较难形成完善的方案。”王浩强调,单一研究往往不解决根本问题,应当把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起来,围绕共同目标,各展所长,展开系统性的研究,从而进行综合研判,选取最佳平衡点——“这也是长三角地区湿地公园绿色发展国家创新联盟成立的初衷”。

据最新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湿地总面积约为544万公顷,湿地率达到15.15%。广阔的湿地不仅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居民生产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也为长三角城市群的相融相通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重要的湿地正面临着萎缩、消失和功能退化等多种问题。

“在推动长三角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保护好湿地,就是保住了长三角地区的生态命脉。创新联盟应当从提升长三角地区人居环境质量的高度,综合风景园林、环境科学、农业、水利、生物、旅游、文化等学科,并通过学科交叉促进湿地系统科学的发展。”同济大学风景园林学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刘滨谊说。在他看来,创新联盟的成立非常及时,其跨界协同能走多远,发挥的作用就有多大。

“希望联盟这个创新平台能够促进成员单位之间的资源共享、信息互通,进一步提高长三角地区湿地资源的保护、利用以及湿地公园发展、建设的水平,总结出有益的经验向全国推广,为实施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国家战略提供有力的科技服务与支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副司长袁继明表示。

从“景观优先”到“生态优先”

过去,不少湿地公园的建设追求四季常绿、常年花开,用外来树种取代本土植物,过分强调景观的艺术性,忽视了湿地的生态功能,导致“建设性破坏”。

“对湿地公园进行科学的保护与建设,实际上是在给大众传播正确的生态观念,即野花野草也是美,一片芦苇荡也是美。”在王浩看来,今天的湿地公园建设应坚持“生态优先”和“自然优先”,要把湿地原真的美展现出来,从而提高大众的自然生态保护意识。

南京林业大学生命与环境学院教授鲁长虎在无锡长广溪国家湿地公园做过一年的鸟类监测,发现白鹭、夜鹭、黑水鸡、喜鹊、椋鸟等超过60种鸟类曾在这里安家或停歇,这得益于园内芦苇、芦竹、白茅、藨草等湿地植被的合理配置以及湖中岛屿的精心营造。

湿地公园不同于普通的城市公园。鲁长虎认为:“建设湿地公园的初衷应当是首先要保护好当地的湿地生态系统,然后再考虑兼具休闲、娱乐等功能。在验收湿地公园时,如果它的鸟类多样性水平较高,就说明其设计比较成功。因此,湿地公园的生态好不好,鸟类最有发言权。”

“在设计湿地公园时,应尽量保证水系相连、水陆连通。如果道路必须穿越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应当采用架空栈道的形式,为野生动物留下绿色生命通道。”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教授汪辉给出了类似建议。

有了健康的生态系统,湿地自然就会发挥出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因此,在江苏常熟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东扩项目中,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主任成玉宁把3000亩的水面与“退田还湖”区域拿出了一半做自然修复,结果湿地的自然恢复效果很好,与人工营造的示范区相映成趣。而岛上公厕的粪便在通过化粪池和氧化塘净化后,少量的尾水可以直接排入湿地,成为水生植物的养料。、

“让自然做功,这是我设计湿地公园多年以来的深刻体会。”成玉宁说。

湿地的保护和利用需要创新思维

湿地公园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保护区,如何合理利用湿地,找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点,成为创新联盟今后的重要工作方向。

长三角地区的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有数百万只候鸟在这里停歇、觅食或越冬,其中不乏丹顶鹤、勺嘴鹬等珍稀濒危物种。

“湿地是候鸟的重要栖息地,可以此为契机挖掘专业旅游资源,发挥湿地生态服务功能,适度开展观鸟项目,将鸟类保护、科普教育和生态文化等元素综合起来形成叠加效应,增强长三角地区公众对湿地生态功能的认知和获得感,以此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绿色发展。”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薛建辉建议。

其实,利用一湖清水也可以营造出理想的人居环境,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湖生态园的建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暨阳湖生态园建成以来,水质长期稳定在二类到二类半。良好的生态为周边区域带来了可观的环境附加值,吸引了大量商业投资,迄今为止资金回报已达80亿元,是良好生态创造经济社会效益的典型案例。创新联盟应当合力打造一批这样的案例作为榜样,积极实践推广,为长三角地区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作出贡献。”该项目总规划设计师刘滨谊说。

昆山市位于太湖和上海这一河口冲积平原之间,河道交错、湖荡众多,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有望成为“水、城、人、绿”共生共融的经典范本。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院长助理卫丽亚介绍,通过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优化鸟类生境网络、形成滨水慢行绿道网络、建立多元复合亲水生活圈这四个专项规划,可以在现有良好生态本底和特色资源基础上,实现重要湖泊水系湿地生态绿地的全面优化、整合和提升,凸显昆山“水生态、水生境、水安全、水生活、水文脉”的城市风貌特色。

“我们希望利用创新思维在湿地公园的保护和利用、建设与维护、科研与科普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将湿地公园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融为一体,探索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为我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范例。”谈及长三角地区湿地公园绿色发展国家创新联盟成立的使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司副司长黄发强表示。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