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APP下载
内蒙古: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发布时间:2019-07-05 22:35  更新时间:2019-07-05 22:36  点击:1652  来源:内蒙古日报
 经济学上有一条著名的曲线,叫做库兹涅茨曲线。这条倒“U”形曲线将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分为两个阶段,左侧是“经济越发展,环境越污染”,右侧是“经济越发展,环境越改善”。今天的内蒙古,正好处在转折点上。

我区自然生态先天脆弱,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明显,生产力布局分散,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比较突出,拐好这个弯甚至实现弯道超车,不仅需要痛下决心、坚定信心,还需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殷切希望我们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内蒙古量身定制了行动纲领。

思想如炬,昭示发展方向。一幅青山绿水、风景如画的美好图景,正在祖国北疆铺展。

实践无言,迸发磅礴力量。一场关乎2500多万草原儿女福祉、关乎内蒙古未来的绿色变革,已经开启征程。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翻开国外历史,古巴比伦、古埃及等诸多古老文明,大多发源于水量丰沛、森林茂密、田野肥沃地区。而生态状况的急转直下,也让巴比伦、玛雅等一度兴盛的文明由盛转衰,甚至毁灭。

查阅中国史料,黄土高原、渭河流域、太行山脉曾经森林遍布、山清水秀,地宜耕植、水草便畜,但由于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这些地方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修复之路困难重重。

对照内蒙古自身,统万城、黑城子曾经水草丰美、繁盛一时,最终却因为生态环境恶化特别是荒漠化而衰落。

无数事例证明,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这一重要思想,进一步丰富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动力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涵,指引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如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四个一”的重要论述,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把握,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体现了党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部署和要求。

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今天,在老百姓的话语体系中,绿色往往意味着品质;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环保已然成为风尚。“观政在朝,观俗在野”。深植于人民群众心中的细微变化,意味着一场深刻变革已经开始。

这是一组必将载入史册的画面。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我区时,提出“四个着力”的重要要求,强调“推动转方式同节能减排相结合,把转方式有效融入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中”,要求扎实抓好生态文明建设。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三个扎实”的重要要求,强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实现山清水秀环境美,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高度概括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明确提出“四个要”的重要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从“四个着力”到“三个扎实”,再到“四个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总书记对内蒙古一以贯之的要求。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着眼生态文明建设,统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从更高层面更深层次为内蒙古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顶层设计,既部署了过河的任务,又解决了桥和船的问题,必将对建设美丽内蒙古产生巨大引领和推动作用。

舟循川则游速,人顺路则不迷。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就要深刻理解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深刻内涵,学深悟透、做实笃行;就要深刻领会“四个要”与“四个着力”“三个扎实”的内在联系,一体贯彻、一体落实;就要把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各自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变为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的生动实践。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首《敕勒歌》,描绘了大草原的辽阔与壮美。这样的美丽风光,不能在我们手中越变越坏,只能越变越好。

审视当下,我区和全国一样,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三期叠加”的关口:关键期,是对当前所处历史阶段的认识定位;攻坚期,说明更高的环境保护要求与经济社会正处于艰难协调发展的状况中;窗口期,表明我们在这一阶段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跨越这一关口,是来自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的全方位挑战,也是一次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过程。

自治区党委十届九次全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要求,以建设生态安全屏障、构筑万里绿色长城为引领,明确了我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和中长期目标。

到2025年,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重要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水耗持续下降,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取得重大进展,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建立。

到2035年,全区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总体形成,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这是一份明确的“时间表”,统筹兼顾当前和长远、需要和可能,既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又明确了新任务新要求,让我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倒计时。

这是一份清晰的“路线图”,既有打基础、利长远的善事,也有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的实事,还有治理山水、显山露水的好事,按下了我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快进键”。

联系历史与现实,对照目标与举措,我们看到,我区正在经历最大规模、最为深刻的生态文明变革,朝着美丽内蒙古加速前行。

“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烛炬,而是一只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把;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辉煌,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一代文豪萧伯纳用传神的比喻,道出了文明传承的核心。

文明的传承,始于观念的改变。生态文明,也同样如此。

1975年9月,《延安通讯》上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绍北京知青习近平带领陕北梁家河村村民办沼气的故事。标题意味深长,叫《取火记》。

今天,思想的火种已经点燃了新征程的火炬,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坚定了草原儿女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新台阶的步履,也照亮了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人民更开心的明天。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