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APP下载
绿色接力 新疆大地生意盎然
发布时间:2019-09-25 22:46  更新时间:2019-09-25 22:54  点击:1127  来源:新疆日报
  九月的新疆,天高云淡,金风送爽。瓜果飘香的塔里木盆地北倚天山诸脉,南望昆仑群峰。以千万亩胡杨林为配饰,塔里木河宛如一条璀璨的项链,尾端台特玛湖波光粼粼,恰似天地间最美的吊坠。北疆,准噶尔盆地内野马蹄声迅疾如雷,阿尔泰山脉色彩绚烂奔放。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和政府带领下,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用勤劳、奉献和智慧,让天山南北万物兴盛、生意盎然。

  A 锲而不舍 绿波填充大地底色

  9月9日黄昏,夕阳下的库木塔格沙漠金光灿灿。沙漠边缘,鄯善县万亩胡杨林基地,绿树绵延伸向远方,成为落日余晖里一道别样风景。

  鄯善县国家级公益林管护站副站长裴玉站在一处沙包上,指着层层叠叠的胡杨和梭梭说:“那是我们以前栽下的,当时说一定要让这里变成绿色!现在已成现实。脚下这片林子是今年栽的,这里也会变绿!”

  “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新疆人工绿洲面积比新中国成立之初扩大近5倍。”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保护修复处副处长杨建明说,“新疆变得越来越美了。”

  这片土地的发展始终与绿色息息相关。杨建明介绍,截至2018年底,仅三北防护林工程面积,全疆已近6700万亩。

  以柯柯牙为中心,在阿克苏地区绵延不绝的绿海里,到处掩映着红彤彤的苹果,犹如一张张欢乐的笑脸。“我们红旗坡是柯柯牙一期工程建设地,更是阿克苏地区林果产业化的发源地之一。”9月10日,阿克苏地区红旗坡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范江明说,“70年来,我们没有辜负‘红旗’两个字。”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阿克苏地区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以柯柯牙为原点,开启了豪气干云的荒漠化治理进程,并在其中不断探索生态治理的可持续发展模式。30多年来,阿克苏地委和行署领导班子换了七届,最初植树的青年已成老人,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却从未停止。时至今日,450万亩林果遍布渭干河、阿克苏河流域,托木尔峰下绿屏阻大漠,白水绕诸城。

  以阿克苏为代表,从额尔齐斯河畔的布尔津,到昆仑山脚下的麦盖提,从东望阳关的哈密,到西眺帕米尔的阿图什,70年来,新疆各地克服各种困难,以锲而不舍的精神,一代接着一代绿化国土,用荡漾的绿波,逐步填充着大地的底色。

  “在新疆,我们很自豪。”杨建明说,“骏马西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这有着天壤之别,没有绿色就没有人类生存的地方,这是个伟大的事业!”

  B 综合施策 全面完善治理体系

  今年4月10日上午,库尔勒市孔雀河第一分水枢纽前,闸门缓缓开启,清澈的河水滔滔涌出,奔向数百公里外的天然胡杨林。“什么是生态优先?”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河长制工作推进办公室主任马明说,“人与自然的用水同等考虑,不因为人的需求而无视其他生命的存续。”

  从2017年开始,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连续3年向孔雀河中下游生态输水,累计输水10亿立方米,结束了孔雀河下游断流15年的历史。而那条浩浩荡荡的塔里木河,截至2018年底已经连续19年向下游生态输水,累计下泄生态水77亿立方米。

  这些水是人节省下来的。70年来,新疆尽最大可能建设节水设施,不断更新发展理念,一步步拉近与自然的距离。天山南北,一条条防渗渠串起平整的条田,以滴灌设施为基础的高效节水工程,不断推动着农业的变革,在“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着珍贵的水资源。

  以昌吉回族自治州为代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在天山南北铺开,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机制持续完善,越来越多的水从田地流向广袤的荒野,让以胡杨、梭梭、红柳为代表的荒漠植物不断复苏,更多流沙被固定,沙丘上冒出欣欣向荣的植物。

  水不仅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还变得更加干净。截至2018年底,我区已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113座,城镇污水处理率约为91%,所有城市、县城具备了污水收集处理能力,自治区级以上工业集聚区(园区)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成率达到93%。全疆各地,近2万名河(湖)长带领着各族人民,管护着3355条河流和110个湖泊。

  大地变绿,流水变清的同时,天空也在变蓝。新疆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蓝天保卫战,持续加强工业、燃煤、机动车“三大污染源”综合治理,推动火电、水泥等重点行业企业冬季错峰生产,开展“散乱污”企业综合治理、石油化工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全区所有运营加油站均安装了油气回收装置,并改善货运运输结构,逐步减少重型柴油货车在大宗散货长距离运输中的比重。

  C 相融共生 生活因而充满希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天山南北得到深入贯彻落实,新疆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行。

  截至2018年底,2200万亩林果遍布新疆大地,总产量超1000万吨。2019年,自治区将林果业“提质增效活动”升级为“提质增效工程”,词义的变化,显示着新疆林果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光明未来。

  伽师县克孜勒苏乡古鲁巴什村村民艾尼瓦尔·阿布来孜已是第4年种植新梅。“一亩新梅可以收入2万多元。”艾尼瓦尔说。他只是天山南北无数果农中的一位,如今,林果业收入已占据南疆农民收入的三分之一,有些地区甚至超过农民收入的半数。

  连沙漠都在成为财富来源。2016年,吾买尔·买买提从鄯善县迪坎镇农业机械推广站辞职,拿出所有身家,领着十几位农民开始在沙漠中种植梭梭。如今他的宝地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拥有2700亩梭梭林,其中1600亩嫁接了大芸。

  多年治理让塔河流域焕发勃勃生机。中科院生地所监测数据显示,如今塔河下游植被恢复和改善面积达2285平方公里,其中新增植被覆盖面积达到362平方公里,沙地面积减少854平方公里,植物物种由17种增加到46种。曾经干涸的台特玛湖已形成500余平方公里的水面和湿地。

  珍稀物种不断现出它们神秘的容颜。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阿克苏乡牧民朱马哈力·哈尔得巴依说:“这几年,吐鲁番市和我们达坂城区都搞了退牧还草工程,草一多,北山羊就多,雪豹也跟着来了。2017年,我就发现了一只雪豹。”以自然保护区为抓手,以制度为保障,以深入人心的保护理念为基础,新疆的野生动植物有了越来越充分的生存空间。

  经过系统的生态治理,曾经一度只剩0.24平方公里的乌鲁木齐柴窝堡湖湿地,湖区面积恢复逾15.2平方公里,再次焕发出迷人风采。“从2017年起,红嘴鸥、白鹭、绿头鸭等鸟类开始大量回归,有时在湖面上能看到几千只鸟!”乌鲁木齐柴窝堡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工作人员夏琳琳说。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断增加着新疆的生态红利。博斯腾湖畔起伏的芦苇、塔里木河金灿灿的胡杨、伊犁河谷漫向天边的草原、喀纳斯湖面倒映的流云……每一年,无数游客不远万里,来一睹新疆如诗如画的景色。他们因向往而来,携流连而去,深深印在脑海里的,是一个万物兴盛、生意盎然的新疆!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