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始终把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重大任务,生态环境建设成效突显。生活在南昌的市民,最能深刻感受到近年来“蓝天、清流、净土”行动带来的变化。浓荫蔽日、群鸟啼鸣的森林,空气清新、环境幽雅的天然氧吧陆续出现在市民身边,沿江漫步、公园赏景成为市民生活的“日常”。
“秀”出蓝天碧水好生态
今年1-8月,我市PM2.5平均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PM10平均浓度为65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为85.6%……这是我市综合推进污染防治、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的一个缩影。
据介绍,2013-2018年,我市PM2.5年均浓度累计下降56.5%,PM10年均浓度累计下降44.8%,空气质量优良率由60.8%上升至89.6%,空气质量连续五年在中部六个省会城市排名第一。
天更蓝,水更清。我市集中式饮用水供水水源地、备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27个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象湖、抚河、青山湖等城市主要景观水体水质总体保持在Ⅳ类以上,农村小水系、小塘坝、小沟渠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7年,我市顺利完成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被水利部评为“首批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
地更绿。我市持续开展全市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试点),新增补用地调查企业38家,完成2018年重点监管企业超标点位加密监测;更新发布2019年全市土壤重点监管企业37家,其中新增8家,组织开展土壤重点监管企业用地自行监测和新增土壤重点监管企业及南昌青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周边土壤环境监测。
截至目前,我市已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8个、省级生态乡镇59个、省级生态村76个、市级生态村807个,省级以上生态乡镇覆盖率77.6%,位于全省前列。
交出满意“绿色答卷”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进入新时代,我市启动了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建设,实现了“智慧”管理。2018年4月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多模式空气质量预报预警项目,提升了我市环境质量的监测、分析、预警以及数据共享水平;完成了市机动车排气污染监控平台建设,在全省率先试点建设黑烟车电子抓拍系统,提升了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监管水平。
我市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落实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及交办信访件整改,切实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问题,黑臭水体、工业企业环境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城市餐饮油烟污染、道路噪声污染、建筑工地扬尘污染等一批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得到解决。
在生态制度建设方面,我市制定出台了《南昌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积极稳妥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配合省级编制单位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线”划定,编制环境准入清单,强化空间、总量和准入环境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