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拓展花木销售渠道,促进产业转型,成为村民非常关心的问题,也成为引领当地村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课题。
销售形势严峻
记者走访了海曙区章水镇四明山区深处的几个花木村,所见所闻印证了村民的担忧。
在位于四明山区深处海拔800米的海曙区章水镇杖锡村,村民种植着1500多亩樱花树,加上周边万亩樱花园,这里成为全国最大的樱花苗木种植基地。该村花木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鲁根水告诉记者:“近年来樱花等花木销售行情持续低迷,去年合作社花木销售额有800多万元,但是比前一年下跌,销售渠道主要还是通过全国各地的一些老客户,很难有新的拓展。”
在离镇区28公里、海拔600米的低坪村,居住着三四百户村民,种有数千亩樱花、红枫等花木。该村村委会主任严伟方作为村苗木配送基地负责人,从9月中旬就开始通过打、发朋友圈等方式“吆喝”起村里的花木,让他焦虑的是日益严峻的花木销售形势。“2008年左右,樱花销售形势最好,价格也达到了最高,那时一株直径8厘米的樱花树能卖到400元。2013年开始价格一路下跌,今年,同样规格的一株樱花树市场价约150元。”严伟方说。
市场竞争激烈
记者了解到,四明山区花木销售不乐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是一个重要原因。
“10多年前,全国苗圃不多,如今各地苗圃中的花木成熟了,迎来了较佳的销售期。”严伟方表示,其他地区苗圃的花木一般种在田里,对病虫害防治、标准化生产容易操作,因而花木高度、粗细等规格管控得当,品相也好。四明山区的花木生长在山上,不利于其规范化生长,于是逐渐失去了市场优势。
对此,海曙区樱花专家严春风表示认同。“2013年以前,全国樱花种植面积约6.5万亩,主要集中在四明山区。如今全国已经有100多万亩,面积扩大了15倍多,地域遍及全国从南到北多个省份。”严春风认为,虽然四明山区樱花等花木种植历史悠久,但是多年来品质进步不大,而且山区樱花花期迟,让农民吃不到市场“头口水”。反观全国其他花木种植基地,引种、嫁接、育苗等选优培优工作覆盖面广,樱花花木品质相对较高,市场优势得到凸显。
不过,严春风乐观地指出,如今的市场还是值得期待的,“虽然全国花木种植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是随着各地园林、风景旅游区、绿地等景观建设的增加,对花木需求量也增大了。实际上,从去年底开始,花木市场有所回暖,去年樱花苗木价格较前一年上涨了二三成”。
除了行业竞争激烈,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也导致四明山区花木销售遇冷。以杖锡村为例,虽然这里山清水秀、土壤肥沃,是花木种植的理想之地,但是山高路远,从城区到村里单趟车程要两个小时,高运输成本导致不少客户流失。
促进产业融合
面对诸多短板,如何提升花木品质、推动产业转型,使其成为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当地“绿色发展”的新引擎,这是四明山区经济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严春风认为,以樱花苗木种植为例,需要有“领头人”带领村民科学合理地调整花木品种结构,从而提升其市场价值。近年来,海曙区樱花团队持续进行科技攻关,建立了全国规模领先的种质资源库,不断对樱花种质选优培优。“今年上半年,杖锡樱花园内一车不到100株各类品种的樱花苗木卖到30万元,让村民尝到了品质取胜的甜头,印证了‘以质取胜、提高亩产量’不失为一条闯市场的好路子。”严春风说。
除了优化花木品种,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其由一产向三产转变,也是长久之策。依托万亩樱花林,四明山(杖锡)樱花节已经连续举行了12届,每年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它不仅带热了四明山区春季旅游,而且带火了当地农产品销售,推动了当地农家乐和民宿等相关产业发展。“在四明山区生态保护、退耕还林的大背景下,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将‘卖花木’转变为‘卖风景’,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为收入来源有限的山区农民拓宽了增收渠道,一举多得。”鲁根水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海曙樱花团队已在全国率先试点开发樱花盆景、插花等,还着手营建樱花文化景观园,同时在进行樱花茶、樱花点心等樱花衍生产品的试制工作,旨在将樱花种植、销售、旅游、衍生品和文创产品互相融合,将技术元素与文化内涵有机结合,进一步促进产业融合,推动樱花等花木产业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