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APP下载
践行新发展理念 推进林草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19-11-28 22:54  更新时间:2019-11-28 22:54  点击:910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现代林草业发展高层论坛每两年举办一次,聚焦林草业发展中的前瞻性、战略性、综合性问题,是中国林学会服务林业和草原事业发展大局的高端智库平台。

 

  2019现代林草业发展高层论坛11月25日在北京举办,主题为“践行新发展理念,推进林草业高质量发展”。论坛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剑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中国林科院院长刘世荣、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张英俊4位专家作专题报告。今天,本报精选4位专家的报告内容,将最新林业科研成果、前沿理念、创新技术及行业思考与读者共飨。

 

  我国林业特色资源如何发展?

 

  作为可再生资源,特别是进入新时代,生物质资源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林业特色产品具有绿色友好、可再生等特性,是破解资源和环境约束的重要抓手。

 

  林业特色资源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战略实施的重要切入点。统计显示,我国山区占国土面积60%,全国贫困人口56%在山区。山区林业资源极其丰富,除了木材、木炭,还有很多次生代谢产物。如果把山区林区林业特色资源利用和精准扶贫结合,提高产品附加值,可带动种植、加工、包装、运输、销售行业快速发展,增加就业,为乡村振兴助力。

 

  2018年,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7.33万亿元,林产工业占比50%以上。我国松香、活性炭、纸和纸板等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从“十三五”开始到2035年,我国在生物质能源方面制订了很多规划,林业特色资源能够从经济角度发挥更大的作用。

 

  现在,我国面临传统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如何高质量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林业是一个交叉性学科,尤其随着科技发展,只有科学的交叉才能创新。比如活性炭在所有林源产品中应用领域最广,可以通过对活性炭的研究推动这一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对林业加工利用的几点建议。一、科学基础,探索生物质原料热化学定向转化、生物质资源定向重组调控机制、绿色催化合成机制、林产植物有效成分定向提取与作用机理等关键科学问题,完善基于林业生物质资源的功能化材料设计和能源转化、化学品合成理论体系。

 

  二、重大关键技术,以制备生物质燃气等清洁燃料和生物质炭为目标,突破生物质富氧/水蒸气协同气化制备中高热值燃气等关键技术。重点突破光驱动催化可控聚合、分子化改性及树脂化、点击反应等功能化材料与化学品关键技术。突破特色林源活性物化学、生物转化等定向提取关键技术,开展活性评价及功能产品开发。

 

  三、工程示范,创新集成生物质热解气化工程化关键技术与装备,建立“万吨级工业化生物质燃气联产生物质炭”等集成技术与示范工程,形成以林业生物质资源化学利用供给侧为核心,适应“不同地域、不同原料、不同需求”的多元化产品联产集成示范典型模式。

 

  四、发展政策,“一二三产业联动”机制。根据不同功能总体布局林业生态环境与加工产业经济效益统筹发展的产业链模式。建立长效扶贫机制,发挥长期稳定扶贫与林业发展结合的产业链,突出地域特色,结合乡村扶贫、边境山区振兴,整合资源推动“一县(域)一品”产业扶贫。加强产业发展规划。林源特殊成分评价平台建设。(如林源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加快应用技术的转化途径。促进建立区域性特色研发中心(高地)。争取相关政策扶持,促进产、学、研、用融合,助推乡村振兴计划实施。

 

  2017年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个全面的大战略,也是一个长期战略。乡村振兴不是某一个领域、某一个方面的振兴,而是包括经济、社会、产业、文化、生态、组织等方方面面的全体系。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5个方面就体现了乡村全面振兴的思想。从20个字总要求可以看出,把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放在了生活富裕上。农民生活富裕要靠产业支撑。

 

  我认为,林草业在乡村振兴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体现在3个必须: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必须要实现林区的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要实现林业林区的现代化;建成现代农业强国,必须要建成现代林业强国。还有一个优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自然就包含了林业林区的问题。最后,就是要发挥林业的多功能作用,具体归纳为以下4个功能:

 

  第一,生态服务功能。近年来,专家学者对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价值做了大量的研究,林草业提供了很重要的生态服务价值和生态产品。应该以生态服务价值为依据构建市场化、多元化、多层次的生态补偿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林草业在乡村振兴中的生态服务功能。

 

  第二,产业支撑功能。现代林草业是农林牧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最近的增量来看,林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一定要发挥林草业在乡村振兴中的产业支撑功能,核心就是要延伸林业产业链、价值链,打造工业链,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大力发展林果业、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等,促进林业转型升级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林业高质量发展。

 

  第三,增收致富功能。2013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的差距在不断缩小。这里面有一个关键问题,第一产业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很小,农民增收不靠农业、不靠农村,这样的增收模式不可持续。未来农民的增收要建立一个长效机制,要更多地依靠农业、依靠农村,包括林草业在内,要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探索如何发挥林草业的增收致富功能。要依靠林业转型升级与产业融合,全面深化林权改革,打通资源变财富的渠道。

 

  第四,文化传承功能。要大力发展林业和生态文化,充分发挥林业的文化传承和教育功能,这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内容之一。要加强林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大力推进林业文化的宣传、教育、展示和体验,要将林业文化、生态文化融合到乡村规划建设之中。

 

 

  2000-2017年全球新增的绿化面积中,约1/4来自中国,中国大规模人工造林功不可没。人工林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天然林压力,20多年保护天然林,人工林实现了需求替代。

 

  人工林业绩斐然,但它的问题存在于和天然林的差异。从生态学讲,人工林是人工主导的系统,主要以初级生产林木为主,缺少动植物等调节。为什么人工林出现这个问题?首先从生态学理解,因为结构的不合理性,会出现树种单一、结构简单,受病虫害风险较大的问题。且短周期连栽会造成地力衰退和长期生产力下降。

 

  新时代经营人工林要从需求和认识上发生改变,从过去仅强调木材和非木质产品到重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人工林最弱化的是生物多样性。健康的森林和健全的功能需要保障,这种情况下我们强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生态系统经营和传统系统经营有什么区别?生态系统经营是强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不仅是自然的要素,还要把人纳入生态系统中;不仅是单一的木材生产,还要强调和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没有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和健康过程,后期达不到生产力的稳定。核心是要提高对人工林结构的认识,包括人工林的结构、生物多样性的组成和生态系统功能。

 

  人工林经营要怎么做?

 

  第一,从面积扩大转变为提高单位面积的生产力,从提高蓄积量转变为提高人工林质量和产品价值。从单一木材生产转为面向生态系统服务的多目标经营,兼顾短周期速生材与长周期高价值木材生产,维持森林连续覆盖、生物多样性、地力与长期生产力以及固碳增汇功能。

 

  发展混交林和实施人工纯林的近自然化改造,倡导天然更新或人工-天然复合更新,增加生物多样性,籍以增强人工林生态系统抵抗气候变化的韧性。重视发展乡土珍贵树种、发展基于目标树的大径材培育。

 

  第二,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构建人工林镶嵌复合景观,优化景观的结构、质量、格局和功能多样性,提高多样化的景观产品、服务功能和生态过程。从传统林分经营转为景观格局的优化管理,通过不同树种、年龄、混交方式等斑块的合理配置,优化山水林田湖草复合景观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第三,中国人工林呈多元化发展格局(多林种、多树种、多种模式),按照自然环境、功能定位和区域发展布局,实施不同主导功能的人工林多目标经营(用材、油料、能源、碳汇、林草、林农复合等)。

 

  第四,发展规模化、智能化和集约化人工林精准经营,要改善传统作业方式,倡导多目标、多价值、多用途、多产品的人工林多目标经营。

 

  第五,人工林不能替代天然林,而是其作用的补充,特别是发挥其在减贫和粮食安全方面的作用。需要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人工林经营对策。要关注生物多样性和遗传资源保护,尽量在景观尺度上构建不同树种的混交林并保留天然林残存斑块。加强人工林经营的标准规范、政策制度和技术体系的建设。

 

  我国草原比较特殊,草原类型有18种,其中面积最大的是欧亚大陆草原,属短草草原,土壤沙性非常强。

 

  草原退化的表现一是植被稀疏变少,二是植被退化。我国实行了许多工程项目对草原进行生态修复。但对于研究工作者来讲,不是草原上长了草就是好,而是要长有价值的草才好。

 

  草原退化的原因是什么?过度放牧,土壤裸露,水灾过后干旱,蝗虫在裸露地产卵,导致虫害。这是气候和人类的干扰叠加形成的。

 

  我国每年对防治蝗灾和鼠害投入非常大,有专项经费,但一直解决不了问题,主要原因是草原植被没有恢复。退化草原的根本治理措施就是植被恢复,草原改良是植被恢复的一个重要手段。

 

  针对草原改良,国际上基本以适应性管理为主,以放牧、火烧为主要措施。欠发达国家缺乏草原改良的品种、机械和技术。

 

  中轻度退化草原采用切根改良技术,重度退化草原植被恢复应补播改良,但难度大。为什么退化草原上能选用的植被非常少?因为原生植物对成苗、幼苗影响非常大,原生植物修复难;草原土壤的微生物不可施肥;草原补播会影响草地生态安全。

 

  我们的研究结果是,在草原上增加固氮植物,无论从生物多样性、土壤结构、微生物等角度讲都有好处。2013-2018年,把黄花苜蓿种植于呼伦贝尔草原,根据5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可以显著提升生产力。苜蓿的补播显著提高了土壤中真菌的多样性,有益真菌的增加对植物群落的生产力及多样性产生正向调节作用,进一步提高了草地的生产力及稳定性。

 

  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也会随之增加。物种多样性辅助于两个措施,一个是刈割,一个是补播。如果草原不进行刈割和放牧的话,要想把草原保护好不太可能。牛羊是最好的生物割草机,无论草原还是人工草地必须要寻找在利用中实现保护。补播黄花苜蓿降低草地的物种异步性,在补播黄花苜蓿和不补播的草地中,刈割均显著地增加了物种异步性,且群落的时间稳定性与物种异步性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如果不刈割的话,它的多样性会下降。

 

  物种是不是越多越好?我们发现也不是。只有豆科牧草种类不超过30%的时候,整体会达到比较好的水平。

 

  不同退化程度的草地会形成大小不一的空斑,在退化草地上进行补播,种苗会受到空斑的干扰。我们发现不同的物种对空斑需求不一样,提出了禾大豆小的空斑补播理论,补播禾本科的话需要大空斑,补播豆科牧草需要一个小空斑。

 

  补播需要借助设备,免耕补播机。改进大型免耕补播机,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对草原生产力的修复和生产力的恢复有很大提高。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