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APP下载
如何增加苗木销量这个方法简单可行
发布时间:2020-04-14 21:38  更新时间:2020-04-14 21:38  点击:1066  来源:花卉报
 
  很多苗圃,有时候连一张拿得出手的照片都没有。如此,又怎能把苗木卖得好?
  苗木行业最常见的照片是这样的:一个人戳在那里做参照物,丈量着分枝点和粗度,然后用P图软件加上公司、联系方式、联系人信息,大红字或者大蓝字,就在群和朋友圈里发了。
  然后会听到一种声音:我们需要接地气。
  可是,接地气不代表“土气”,真实的前提下为什么就不能有美感?
 

前段时间,做了一项调查,主要是关于苗圃形象包装,其中包含照片、视频、视觉设计三大类。
  调查样本总共96名,园林苗圃调查者53人,园林施工企业20人、盆花与切花企业23人。分别占55.21%、20.83%、23.96%。
  但在具体产品方面,工程项目产品占比27.08%,比园林企业20.83%的比例意外高出将近7个百分点,分析是因为某些公司工程与苗圃重叠的关系,他们具有双重业务。
  在“你公司是否需要视觉包装服务”一栏中,80.21%的调查者投票“需要企业或产品形象包装”服务。但在“是否了解过这种服务”的一栏里,只有14人了解并购买过,超过85%的人不了解或没买过。
  看来,市场需求已形成,但没有广泛的市场认知。征集了一些从业者的想法,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类。
  1.制作成本过高,带来的收益却不明显。
  2.文印店、淘宝和大宗类广告类服务公司做得不专业,沟通费劲。
  3.审美认知很难统一。
  4.有朋友代劳。
  5.苗圃底子还不够好。
 

花3000元请人喝茅台,花3万元买块表,在苗木行业很常见,但花2000元请人拍个照,想多了。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怎么花钱,大家脑子里想的是看得见的收益。
  大综类专业营销公司和广告公司报价高,普通花木种植企业不愿意为之买单;普通的流水线服务虽然便宜,但难以满足植物生产企业个性化需求。
  怎么让形象包装所获的收益对得起成本?表现结果有两种,市场能为这样的产品开出更高的价格,或者购买更多的量。
  而要达到此目的,所调查的大部分人似乎更相信品牌建立带来的传播效果。
  因为在多选项“所需服务类型”方面:产品宣传片、企业宣传片、画册设计、logo设计排在大家所选项目的前四,分别有76.04%、67.71%、55.21%、44.79%调查者选中。
 

可以看出,大家普遍认为,视频方式带来的品牌感和传播性更强,当然也跟眼下视频类平台越来越多有一定关系。
  可品牌感与传播性不能完全等同,品牌更偏向于形象、文化、价值观塑造,传播偏向于流量与信息。
  在调查样本中,苗木企业与园林施工企业占到75%,这两个板块大部分做的是针对企业与针对政府业务。视频给企业带来“品牌感”的需求,或许要大于“传播感”。用于“表达自我”更多,“广泛传播”则次之。
  logo设计占到44.79%也间接说明了这一点。因为logo是一个企业对外最显著的标志与企业文化表达,在接到的咨询中,logo设计占比超过50%以上。
  一言以蔽之,园林苗木行业的品牌感正在逐渐提升,在卖产品的同时,大家也希望输出产品、文化、价值观。
  而品牌做到最后,解决的是信任危机,这才是根。这几年,或许市场下行、行业连环挤兑,已经让园林园艺行业信任危机出现。
  起初,该调查的发起方只想了解行业对于VI(企业视觉系统)的需求,但嗅到了行业对于整个CIS(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需求也开始萌芽,VI仅是CIS的一部分。
 

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中文是“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指企业有计划地将自己的特征向社会公众展示与传播,在市场中留下标准化、差别化的良好印象。它包括企业的名称、标志、标准字、标准色彩、象征图案、组合应用和标语口号等。
  打个比方:一个人,他叫什么,性格怎样,对待家人好不好,做什么工作,宗教信仰如何,发型怎样,喜欢穿什么款的衣服和鞋子,等等。
  CIS就是对一个人的印象和标签,甚至偏向于“刻板印象”(不是贬义),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而VI,更偏向于外在形象。这里推论三点。
  第一,当前园林园艺行业处于“存量市场”及“需方市场”,种植户需要把自己包装好了,推广出去。
  第二,CIS中内在部分建立的需求或许也存在,有些部分与“企划”和“咨询”业务重叠,买单的也不多。
  第三,如果让一个产业的从业者大多愿意为VI付费甚至为CIS付费,需要循序渐进,而且这个过程需要结合市场变化。
 

园林苗木领域,包括园艺花卉种植,第三方服务型业务经常被认为不实在。其中也包括了互联网、社群、咨询等。
  专业的垂直领域市场不像2C业务板块,横向范围窄,很难做到规模化收益。
  所以大家只能做纵深,很难出现专业化细分,这就容易给人错觉:这样的公司什么都做。
  其实有不少人做过尝试,但成功的不多,有技术与认知原因,有时代原因。
  当然,可能我们必须面对的一点现实是:很多服务属性的诞生,其实是被形势所逼———只有做得更好,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机会。
  VI只是表面需求,如果能由VI审美需求倒逼产品升级,那实属产业幸事。
  作为一个“农、林、工”交叉的板块,园林园艺行业的服务性需求已经走到了“成本与品牌”博弈的十字路口,选什么都没有错,重要的是把所做的选择努力变成正确的选择。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