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APP下载
绿水青山“逼”出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0-04-17 23:37  更新时间:2020-04-17 23:37  点击:770
 如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已经成为长江流域各省的发展共识。“龙头”长三角已然腾飞,带动长江经济带巨龙起舞。

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春寒料峭挡不住南京重大项目“加速跑”。

3月30日,南京市127个重大项目同步开工,总投资1347.81亿元。其中,有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项目,有科技创新、商贸提升、文化旅游、总部基地等楼宇载体项目,还有教育、民生、城建、社会服务等公共领域项目。

长江经济带集聚的人口和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均占全国40%以上,是我国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如何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把长江经济带建成高质量发展经济带?

2019年12月1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绘就了一幅新的国家战略蓝图。

如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已经成为长江流域各省的发展共识。“龙头”长三角已然腾飞,带动长江经济带巨龙起舞。

生态提优,长江沿岸生机勃发

“现在一年收入30万左右,比捕鱼时高,人也轻松舒服,再也不用担惊受怕过日子了。”
在镇江市长江村,捕了30多年鱼的戴小兵,2018年起告别“水上漂”的生活。如今的他在扬中市油坊镇中滩村租了100多亩养殖水面,开始转产做养殖生意,见到他的人都喊他“戴总”。
让沿江近28万名渔民转身上岸的,是长江生态保护事业中的历史性一幕——自2020年1月1日零时起,长江流域的重点水域将分类分阶段实行渔业禁捕。
禁捕后,长江村成立了“老渔夫长江大保护志愿服务队”,通过转产转业,渔民已经从过去的环境破坏者变为生态保护者。
“以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倒逼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当务之急是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说。
渔民收网上岸另谋生路,候鸟组团归来蹁跹飞舞,水清岸绿成为滨江公园……4年来,这样的和谐之变在长江两岸越来越多地发生着。
在重庆渝北区铜锣山,12个大型有水矿坑打造铜锣山国家矿山地质公园已初具雏形,部分矿坑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
2012年,该区域采石场全面关闭后,遗留了41个大小废弃矿坑,如大地上的疮疤。现在,这里统筹开展山上、山腰、山下系统修复治理,规划串联其中。目前,废弃矿坑已治理2300亩。
记者在武汉市江夏区庙山产业园花山矿区采访时看到,经过3年多治理,花山矿区原本寸草不生的废弃采石场,通过清除危石、削坡整形、矿坑回填等方式,栽种近4万株杨树、楠木、桂花等绿色植物。
花山矿区是湖北矿山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的一个缩影。2016年至今,全省累计完成矿山生态修复976个,治理恢复面积5.26万亩。
湖北省自然资源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湖北省将继续把保障长江沿岸生态安全放在首位,抓好湖北长江干支流两岸10公里范围内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突出生态功能,进行系统性、整体性修复。
搬迁企业,搬出创新发展的新天地
“2019年,长江江苏段干流水质稳定在Ⅱ类,主要入江支流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91.1%……”
2020年1月16日,江苏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举行“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江苏”联组会议,副省长赵世勇“晒”出了江苏水环境质量“成绩单”。
这份成绩单背后,是江苏铁腕治污的决心和举措。近三年来,江苏沿江八市共关停化工企业2491家。
2019年,沿江11省市累计“搬改关转”化工企业958家,其中包括位于长江干流、重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的化工企业44家。
在铁腕治污、严守红线的同时,如何做到进退有度,让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成为长江经济带的主旋律,成为一道必考题。
去年5月,常隆化工、金隆生物、华捷化工、临江化工等4家企业与常州高新区签订腾退意向书。取而代之的是高端绿色化工、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汽车及核心零部件和精密制造、综合物流等产业,计划引进“两特三新”产业及其他先进制造业项目18个左右。
沿江省份中率先出台《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实施方案》的湖北省,也在产业政策执行等六个方面予以支持保障,投入资金约6亿元。
截至2019年底,湖北省共有196家沿江化工企业完成关改搬转。这不仅解决“化工围江”问题,也推动化工企业转型升级。据统计,2019年1—10月,湖北省石化行业增加值增长7.8%,实现
业务销售收入4337.8亿元、利润27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25.3%。
在湖南湘潭竹埠港,腾笼换鸟、退二进三的产业结构调整正在进行,28家污染化工企业全部关停,一座集商贸物流、总部经济、会展经济、生态休闲等现代产业于一体的新城日渐崛起。
目前,上海建设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步伐加快,安徽、四川、武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扎实推进,湖北、湖南、四川创新型省份加快创建,合芜蚌、重庆和浙东南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顺利。
2019年前三季度,沿江11省市地区生产总值达31.46万亿元,同比增长7.1%,高于全国平均增速0.9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国的44.5%,占比持续提升。
生态补偿,连通脱贫致富与环境保护
生态产品总价值是GDP的2.73倍、农民以绿水青山入股分红……在国家三大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的江西,当地良好的生态优势正加快转化为经济优势,好山好水“卖”出好价钱。
在长江下游,《安徽省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暂行办法》于2018年1月出台,生态补偿机制在安徽省全域实行。浙江与安徽两省共建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资金、产业、人才等补偿方式正逐步探索。
生态补偿不光是输血式补偿,也要造血式补偿,通过生态补偿,长江沿岸不断提高地方发展的内生动力,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长江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奔腾而下,在云南境内陡然急转。这里是多山高原地区,也是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
从1989年起,国家在包括金沙江流域地区实施了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但是,有了“生态”却无“生计”成为贫困山区的新问题。对于云南来说,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是同“一个战场”上的“两场攻坚战”。
为此,云南重点围绕生态保护、生态治理、生态产业三个方面打好生态扶贫“组合拳”。
目前,全省聘用生态护林员达到17.04万名,每人每年平均增加9000多元收入,共带动17.04万个贫困家庭、70万贫困人口稳定增收。
此外,云南还种植木本油料林种植面积5150万亩,核桃、澳洲坚果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国之首,成为贫困地区的“铁杆庄稼”“绿色银行”,涌现出云南核桃、临沧坚果、鲁甸花椒、怒江草果、昭通竹笋等一批助农增收明显的地方特色林产品,为产业脱贫攻坚厚植优势。
如今,金沙江沿岸已是繁花似锦、百果飘香的乐园,沿江行走,在不同的区域都可以看到蔚为壮观的经济果林。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