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藏高原特殊的自然环境下,枸杞和藜麦作为青海省柴达木盆地的主要经济作物,以其特有的生物学特性,经过多年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青海枸杞的主要种植区,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从枸杞生产全程机械化,到创新标准化生产模式,开启了枸杞产业从“产量”到“品牌品质”的转型升级模式。
用工成本高,倒逼枸杞产业机械化发展
6月中旬,在海西州德令哈市柯鲁柯镇万亩枸杞种植基地举办的藜麦和枸杞全程机械化现场会上,低空低量植保无人机、自走式旋耕机、行株间自动割草机、多功能施肥机、枸杞专用全方位喷杆喷雾喷架机、“智能农业机器人”等先进机具在实验地里大秀“技艺”,各种新型高科技机具的高效精准演示效果博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现场先进的机器设备,让海西州德令哈市久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一舟连连称赞,“看了机械化实训,如果我们合作社用新引进的‘藜麦铺膜精量穴播机’播种藜麦,将会大大降低种植成本,产量也会增加。”
近年来,经过各方面努力,我省小麦、青稞、油菜、马铃薯、牧草、玉米等粮油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已趋成熟,增产增收的效果明显,但在藜麦、枸杞、胡萝卜等蔬菜、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
我省柴达木盆地物产丰富,枸杞和藜麦享誉全国。但是,枸杞和藜麦这一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过程依然以人工劳作为主,作业质量不稳定,生产成本高,用工难用工荒现象时有发生。种植模式纷杂,机械化技术应用匮乏,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而更为窘迫的是,我省大多枸杞种植户从一开始就采用密植方式,单一追求产量,且枸杞种植区行距大小不统一,这样种植模式下不利于机械化作业,劳务用工投入占比极大。
据专家测算,枸杞生产中仅人工成本就占到总生产成本的76%。过高的成本至使产品竞争力低下,经济效益不佳。藜麦生产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播种质量差,收获损失大,生产瓶颈明显。
现场会上,德令哈市柯鲁柯镇莲湖村枸杞种植户刘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到除草、剪枝的关键时期,耕地、浇水、锄草、抹芽、剪枝、施肥、病虫害防治、收获采摘,这一系列工作下来,每亩枸杞地投入的人工成本超过3800元,其中采摘的成本差不多就占到了总成本的一半。他告诉记者:“种植枸杞这么多年,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人工。如今,自家标准的机械化种植示范地里,利用机具除草、施肥,就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省时也省力。”
面对高成本,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推广枸杞生产全程机械化、标准化宜机模式,逐步实现“机器换人”就成了必由之路。
现代农业的基本标志是“生产模式标准化,生产过程机械化”。将机械化技术广泛应用枸杞和藜麦生产全过程,降成本,提效益,必将对枸杞和藜麦产业提供极大助力。
青海省农牧机械推广站站长何彦武表示,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机械化,枸杞和藜麦产业的优质高效发展更离不开机械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引进和推广枸杞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发挥好农业机械在枸杞生产中的作用,核心目的就是要降低枸杞种植成本,帮助农牧民增收。
针对机械化推广带来的节本增效问题,省农牧机械推广站研究员许振林做过详细的测算:采用机械化生产后,中耕施肥环节效率较人工可提高24倍,中耕除草环节效率可提高40倍,植保作业环节效率能提高25倍,每亩可节约成本1000元左右。
看着现场作业在田间的“大铁牛”,刘奎告诉记者,目前耕地和行间锄草全部使用微型机械,还有风送式喷药机,与人工相比每亩地成本可以节省70%—80%左右。但是密植的枸杞地里株间除草、鲜果采摘等环节还是要靠人工。
尽管枸杞和藜麦产业存在许多问题,但也未尝不是破题前行、转型升级的良机。在青海省农牧机械推广站副站长权凯看来,现场自主研发和新引进的机具,其作业效率较人工作业提高了3-15倍,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降低了藜麦枸杞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标准化水平,并且具有操作简便、性能优良、节能环保的特点,能有效促进藜麦枸杞生产的节本增效。
而经过2年多的技术创新和试验示范,我省农机推广部门先后研发成功枸杞专用全方位喷杆喷雾喷架、枸杞专用追肥机等,引进包括枝干还田机、行株间除草机、追肥机和植保无人机等枸杞生产关键设备;同时还引进了藜麦铺膜精量穴播机、高杆作物割晒机和带式捡拾收获台等藜麦生产关键装备,试验示范枸杞和藜麦全程机械化技术,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创新标准化生产模式,助推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省始终坚持“质量兴杞、绿色兴杞、品牌强杞”理念,加快建设特色突出、功能齐全、环境优美、体制先进、管理科学、运转规范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精心打造了以柯鲁柯镇万亩枸杞科技园等为代表的标准化枸杞基地,并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培育,为助推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力量。
如何从源头保证青海枸杞的品质质量,进一步提升青海枸杞市场竞争力?
据青海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王建元介绍,今后,按照枸杞标准化生产要求,从枸杞的种苗培育、水肥施入、病虫害防控,到烘干设施的引用及农艺农机有效结合等方面,推动青海枸杞在质量提升上有一个大的突破,推动青海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
地处柴达木盆地的海西州,目前有机枸杞种植面积达7853.3公顷,是中国有机枸杞种植面积最大区域。如今,柴达木枸杞始终坚持好枸杞是种出来的理念,通过标准化种植保证品质质量、创新驱动引领产业发展,让青海枸杞走上从“产量”向“品质品牌”转型升级之路,推动枸杞产业转型升级、整合发展。
做好枸杞种植源头的保质保量只是第一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我省依托当地枸杞的资源优势,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从源头把关,助力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在打造有机枸杞方面,我省坚持以质量保品牌,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扎实开展星级基地评定及农药零增长和化肥零增长行动,实行精细管理,精心改良枸杞种苗培育、栽植等生产环节,积极引进中耕除草、高效施肥等现代农业机械装备,不断提升枸杞产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为强力推动枸杞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保证。
记者了解到,海西州为打造富硒有机枸杞,全面落实产业支持政策措施,从产业规划、产地保护、产品研发、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等方面扎实推进,切实助推枸杞产业纵深发展和做大做强。
统计显示,2019年,海西州枸杞种植面积3.2727万公顷,干果总产量8.71万吨,产值25.9亿元(占农牧业总产值的44.45%);2020年预计全州枸杞种植面积3.33万公顷。
同时,海西州全力推进绿色有机示范省建设,加大标准化生产,稳步扩大有机枸杞种植和认证规模,健全高原有机枸杞种植和质量标准管理体系,带动有机枸杞种植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进而引领有机绿色枸杞产品提质增效。目前,海西州制定并推广种植技术、质量控制方面的标准13个,大力推进有机基地建设,1.67万公顷基地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核心基地获得有机产品认证企业、专业合作社37家。
在谋发展的同时,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型企业,创建行业旗舰龙头,引领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纵深发展,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将都兰、德令哈、格尔木三大园区打造成以枸杞精深产品加工为主导,使其成为全国闻名的枸杞产品精深加工中心。
此外,海西州也在加快成立柴达木枸杞研究院,以国内顶尖团队联合开展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开展新品种选育和推广,加强产业科技研发,重点在循环产业链延伸、植物源生物农药、有机肥、保鲜技术、精加工等关键环节开展科技研发,推动综合技术研发和应用,逐步创建国家有机枸杞生产与管理行业标准体系。目前,已培育柴杞1、2、3号三个优良品种,获得省州级科研成果67项。(记者 谭梅 图片摄影 秦俞东 谭梅)
青海枸杞:开启转型升级路
发布时间:2020-07-02 23:47 更新时间:2020-07-02 23:47 点击:700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