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搜集农业保险的相关资料时,看到了近期一则有关农险的报道,看完之后略有感触,在此转述,与大家共享。报道讲的是水稻种植期某农户在当地政府组织下,为自家水稻购买了农险产品,而后该地发生干旱,该农户种植的水稻大幅减产。
灾害发生后,该农户与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就理赔问题展开了多次协商。
在农户看来,他在灾害发生近5个月之后才拿到赔付款,且赔付的金额尚没有保费高,期间也未曾有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向自己了解损失情况。
而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则表示,理赔过程中,他们采用了抽样的方式确定损失程度,再计算理赔金额,且已经进行了公示,公示期间,投保种植户没有提出异议。
虽然这只是一个简单案例,但可以说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农业保险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农业保险本该是保障农民利益的有力工具,但理赔时间长、理赔结果不尽人意等状况却会降低农民的投保积极性。保险公司或有无奈,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查勘定损手段等原因,赔付效率低、赔付结果上易与农户发生分歧却也是客观存在的问题。
就我国目前耕地实际情况和农业保险发展现状而言,开展种植业农业保险的两大问题:
一、在于承保时保险标的的确定;
二、在于灾后查勘定损及赔偿的确定。
保险标的确定
不同于国外耕地呈现大规模集中连片的特征,我国的耕地总体破碎化,点多面广是现实情况,且大多为小农户经营。这样的基本农情就导致保险公司在进行标的确定时需要奔赴多地、多方确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且由于道德问题等不确定因素,承保信息是否完全真实准确尚且存疑。
查勘定损及赔偿
查勘定损与赔偿是农险推进过程中的另一难点所在,也是保险公司最易与农户产生分歧的部分。
农险标的物在保险期间大多处在生长期,其价值始终是变化状态。且同一地区受灾程度也不尽相同,发生灾害后作物的损失程度难以准确高效评估。
农险定损现场一般是由保险公司基层工作人员根据经验主观对损失程度进行评判,其评判标准未必与农户一致,准确程度也有待考量。由于定损直接关系到理赔金额,农户与保险公司在这一环节往往存在分歧,易产生纠纷。
针对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效率低、成本高、监管难等突出问题,近年我国农险领域公司正在不断尝试探索,谋求农险的高质量发展。科技赋能在其中成效斐然。在承保环节,借助卫星遥感、无人机等工具,基于深度学习的地块识别辅以矢量边界信息,保险公司可以快速对投保区域进行遥感监测并与承保信息进行核对,筛查异常数据。
在理赔环节,保险公司也不再完全依赖于复杂的现场人工勘查,通过无人机或卫星遥感即可得到精确的受损影像。并且在获取遥感及无人机数据后,采用大数据分析方法,结合气象分析和数字影像识别技术,保险公司可以对受灾区域的承保作物进行多维度灾情评估,为快速理赔提供有力数据支撑。
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背景下,农险线下承保业务以及查勘理赔工作均受到波及影响。但与之相对的却是小麦条锈病和草地贪夜蛾呈严重发生态势,气候条件整体较差、区域性暴雨洪水和干旱可能重于常年,农业生产亟需有力保障。相比往年,农险所面临的挑战将更加艰巨。
无论是从保险自身的风险管理需要还是行业发展的整体趋势来看,利用科技赋能,实现精准承保、精细管理、精确理赔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新方向;借助科技手段提升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将是有效解决当下发展矛盾,确保农险成为保障农业生产有效手段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