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APP下载
江西资溪县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发布时间:2020-10-19 22:25  更新时间:2020-10-19 22:25  点击:662
 位于江西省东部、武夷山脉西麓的资溪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7.7%,是“中国天然氧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近年来,资溪县始终将践行“两山”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上升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引擎”,坚定“生态立县、旅游强县、绿色发展”战略,依托生态区位、环境质量和资源禀赋特点,架起“绿水青山”通达“金山银山”的桥梁,实现生态与发展互促共进,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打造“四最工程”,筑起“金山银山”
  摸清生态家底,是盘活“金山银山”的基础和前提。资溪县通过综合考虑生态产品的类型、生态保护与产品开发成本、市场需求等因素,科学研究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方法,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
  根据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技术规范,结合资溪县统计、土地利用、气候、经济社会数据,经初步核算,资溪县2018年生态产品价值约274亿元。
  同时,资溪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进一步摸清自然资源资产“家底”及其变动情况,并加强数据运用,将有关指标数据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离任审计的重要内容。
  在此基础上,资溪县把山水治理、土地利用、城乡建设、产业发展、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实施“四最工程”,努力建设秀美山城。
  实施“最优森林”工程。率先推行“山长制”并提升为“林长制”,全县封山育林124.1万亩,建成各类保护区26.8万亩、生态公益林54.8万亩、森林“四化”造林0.4万亩;大力开展森林赎买试点、已赎买面积6万余亩,发展毛竹培育、林下经济、森林旅游,探索“靠山吃山”新路径。
  实施“最净溪河”工程。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扎实开展“清河行动”,政府投入3亿元撬动社会投入10亿余元打造了大觉溪、泸溪河流域综合整治项目等,推进“河权到户”改革,引进社会资本参与美丽岸线建设和水环境综合治理,推动实现“活水变活钱”。
  实施“最美山城”工程。突出山水特色,推进产城景融合规划建设,把森林和景区搬进城市;通过实施“城市双修”和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创建,统筹推进15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及老旧小区改造,实行中心城区农民公寓式安置,加快建设美丽田园县城;全面推进“厕所革命”,实行城乡环卫一体化和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建立了“四级”环境管护有偿服务体系。
  实施“最真乡村”工程。按照“生态美、村容美、庭院美”的要求,打造了大觉溪“省级乡村旅游综合示范区”和真相乡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建设了20余个旅游精品村、40余个美丽宜居示范村、3000余个示范庭院,塑造与旅游发展相适应的乡村风貌。
  做响绿色产业品牌,激活“金山银山”
  近年来,资溪县淘汰了化工、石材、天然林加工等传统产业,构建生态旅游业、面包食品和竹科技产业、有机农业和现代康养业为重点的“1+2+2”绿色产业体系,努力把“纯净资溪”打造成“金字招牌”。
  ——发展全域旅游。以《资溪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指引,构建“1+4+N”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建成大觉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一批4A、准4A景区及N个乡村旅游点。2019年,旅游综合收入占全县GDP比重的65%。资溪连续三年荣获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先进县,并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发展面包食品和竹科技产业。挖掘毛竹和面包两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工业,打造一园三区的低碳工业格局,建设“产城景”融合的面包小镇、竹梦小镇。
  ——发展有机农业和现代康养业。积极构建“1核4区9庄园”全域有机休闲农业发展格局,形成以有机白茶、有机果蔬、中草药、特色养殖等为重点和以“大觉溪”“真相乡村”为代表的乡村休闲旅游等“两特一游”产业;引进小觉香·康养旅游综合体项目,探索“旅游+康养”融合发展新路径。
  ——创建区域公用品牌。以“纯山净水、资源资溪”为主题,以绿色生态为资溪优质产品赋能,统领“资溪面包”“资溪白茶”“资溪山泉”“资溪山珍”等各类产品品牌,高标准编制品牌战略规划及可行性方案,全力打造覆盖全区域、全品类、全产业链的“纯净资溪”区域公用品牌。
  创建“两山银行”,绘就“金山银山”
  资溪县探索创建“两山银行”,通过资源收储、资本赋能和市场化运作,构建“资源-资产-资本-资金”的转化机制。该“银行”由生态资源收储中心、绿色金融服务中心和生态通运营中心组成。
  通过将全县的山、水、林、田、茶、集体用地、农村闲置住房等海量生态资源数据录入信息系统,资溪县形成生态资源资产“一张图”信息化管理平台。投资机构可依托信息管理平台与银行、保险公司、实业公司开展抵押贷款和流转交易活动。
  通过成立泰丰自然资源经营有限公司,全县的山、水、林、田、矿、茶、民居和集体用地等分散化的自然资源的资格权和使用权集中化流转到该公司,对分散化资源进行规模化收储、整合、优化,结合资溪“1+2+2”绿色产业体系,引入市场化资金和专业运营商,由专业运营商负责专项集合资源的整体运营,从而形成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运营机制。目前,已完成资源收储约10亿元。同时,建立生态资源收储机制。对出现无法偿还贷款的不良行为,通过赎买偿还贷款本金,有效防范抵押贷款风险。目前,化解林业不良贷款3起,偿还逾期贷款500万元,实施森林赎买7000余亩。
  以林权及其收益权和农地经营权抵押质押贷款(“两权”抵质押贷款)为突破口,资溪县开展生态资源所有权、经营权抵质押融资创新,打通生态资本融资渠道,引进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格局,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金融解决方案。金融机构按照“一行一品”的要求,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改革服务方式和流程,有效对接全县的生态资源开发利用成果,重点推出一系列创新性金融服务产品,落地省内第一笔森林赎买贷款、第一笔林权收益权质押贷款,助力全县生态产品价值试点。全县发放“两权”抵押质押贷款余额约3.6亿元,其中今年新发放贷款约2.4亿元。同时,县财政出资5000万元,成立资溪县泰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入驻服务中心,为全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融资担保服务。
  通过租赁、托管、股权合作、特许经营,产业基金投资或自然资源重组并入,作价出资等方式进行资源流转、治理提升,形成集中连片优质的自然资源产包。通过股权合作、委托经营等方式,引入优质运营管理企业,导入资产并撬动资金流入,进行开发运营。积极探索河权、水面经营权、采砂权、采矿权、养殖权、林权、公益林和天然林收益权等权益性资产抵质押贷款。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培育生态经济市场经营主体,做大做强生态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开展生态资源抵押贷款,融通“金山银山”
  在建立和完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体系的基础上,资溪不断探索多形式、多渠道的生态资源抵押贷款模式,扩大抵押融资规模,积极推动生态金融服务创新,盘活生态资产。
  一是推进林权抵押贷款。落实延长林地承包期70年到2075年12月31日止,有效解决承包经营期到期问题,释放林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潜力,实现资源变现。全县已落实发放林权抵押贷款48笔,贷款余额9515万元,其中2020年新发放近4000万元,涉及林权6.5万余亩。
  二是率先落地林权收益权质押贷款。印发《资溪县公益林和天然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在全市率先举行林权收益权质押贷款授信仪式,目前已成功发放了首批五户(其中,林业企业3家,林农2户)共计477万元林权收益权质押贷款,有效盘活生态公益林3.2万亩。
  三是有序推进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采取抵押或增信的方式,为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超过100亩的121户农户办理贷款,促进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目前贷款余额接近1亿元。
  四是推出特种养殖证抵押贷款。紧紧围绕当前特种养殖发展新趋势,聚焦养殖场特种养殖的金融需求新特点,引导支持以食用为目的野生动物养殖场退养转型,推出特种养殖抵押贷款业务,用于发展旅游产业。目前,农商银行已发放特种养殖抵押贷款1500万元。
  五是着力推动“竹木产业链融资”。高标准推进全省首个竹科技产业园建设,一期1000亩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近20家竹企龙头先后落户,全县竹木加工企业的贷款余额近3亿元。农业发展银行为资溪县竹产业科技园二期工程建设提供贷款3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全县金融机构面向竹木抚育的林业企业、林农发放的贷款超过1亿元。
  推进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共享“金山银山”
  将“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作为一次重要历史机遇和落实生态文明战略的重要抓手,资溪县协同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努力实现机制活、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现生态公益林优质优价补偿,根据林分质量、生态区位、管护状况等,将全县公益林划分为重点和一般两类,重点生态公益林按照26.5元/亩予以补偿,一般生态公益林为21.5元/亩;探索建立森林可持续经营新机制,国有林场发展产业取得的收入全额返还林场,每年返还资金2000万元左右;探索将停止商业性采伐的天然起源商品林纳入森林生态保护补偿范围。
  ——推进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积极争取信江、抚河流域地区更多横向生态补偿资金;探索以境内主要河湖监测断面水质为依据,建立水环境保护激励与惩罚机制,对断面水质考核超标和优于考核的乡镇分别进行资金扣缴和奖励,并逐步增加扣缴考核断面,提高扣缴标准。
  ——探索“造血式”生态保护补偿路径。据悉,资溪正在制定生态保护补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自2021年起,县财政将按年初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增量的10%用以生态保护补偿。同时,县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绿色发展资金,通过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参与生态建设,支持生态保护补偿领域项目实施,累计撬动社会资金20亿元发展林业,累计吸引社会资金20多亿元进入旅游产业。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