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林场是临海市灵江、永安溪的水系源头,也是沿海防台风的重要生态屏障。林场现有经营总面积5.7万亩,其中公益林面积4.78万亩,森林覆盖率93.5%。因林场管辖的林区大多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上的丘陵顶部,临海林场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帽子山”林场。
艰苦创业,拓荒植绿焕发新生机
1957年,临海林场前身——临海县九支山林场始建,一批批有志青年响应“绿化祖国”的号召,踏上绿色事业的新征程。
走进林场,呈现在青年们眼前的只有荒山,没路、没电、没房,毒虫、猛兽围绕身旁。“植树造林是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第一代林场人不畏艰难,将使命牢记于心,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把根扎进深山。住茅草房、垒石头灶、吃夹生饭,每次上山都要挑近百斤的重担,徒步走40公里的山路。
在陡峭贫瘠的高山顶上垦荒,没有捷径。为了造林,林场人每天在坚硬的山地上砸出深坑,种下上百株树苗;为了防火,林场人日复一日沿着陡峭的山脊线开挖近10米宽的防火线;为了育林,林场人每趟挑百余斤的化肥蹒跚前行。
荒山植绿靠苦力,更要靠科学技术。
让茅草山焕发新绿,科学甄选树种是关键。1974年,林场开展高山引种试验,筛选扁柏、花柏、冷杉等10余个适应高寒、大风、土壤贫瘠等高山恶劣条件的优良树种。在“风口坡”营造防风林,让树“吃饱”“穿暖”,林场技术人员全面清除杂草、施肥育土,保证幼苗成长不断“粮”,用套种短叶松的方法,调节迎风坡的小气候,增强保暖性。就这样,拇指粗的小树苗长成了参天大树,这片引种试种的高山人工针叶林如今已变成“浙江最美森林”。
随着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全面小康的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森林不仅要绿化,还要彩化、珍贵化。在“绿”的底色上,林场开始做“彩”的文章。通过“定方向”“明职责”“配资金”“建基地”4项措施,累计建设战略储备林7000亩、珍贵彩叶树种1600亩,打造出多色彩、多层次的珍贵彩色森林群落,描绘出具有临海特色的彩色森林画卷。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建场第二年,林场造林3246亩,撕开了荒山绿化攻坚的第一道口子。之后的60年里,林场持续拓荒植绿,从建场时的荒山遍野,到1990年森林覆盖率75.7%、蓄积量12.7万立方米,再到如今森林覆盖率达93.5%、蓄积量25万立方米,临海林场用两个30年实现了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的两次跨越。
贫瘠“帽子山”,不种不绿。第一代林场人始终保持建场之初“不畏艰难、勤勉笃行”的奋进姿态,绿了浙江东南沿海的屏障,清了永安溪、灵江水系源头,更熔炼出临海林场“艰苦创业”的精神。第一代林场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事迹,成为今天临海林场不断前行的精神食粮。
忠诚敬业,护林守绿引领新作为
从第一代林场人到第三代林场人,临海林场人始终坚守着“建好国有林场”的初心,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践行在垦荒拓荒的实践中。一代代林场人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干到底,立志做党的护林事业的忠实传人,不断续写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的新篇章。
开荒植绿是与自然作斗争,守绿护林则是与人作斗争。树种下去,就要保证种一片、活一片、绿一片。林场人的责任担当、无私奉献,在国有林场每个发展时期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当地物资匮乏,一棵树能卖出一家人一个月的伙食费,因此村民上山偷伐的现象十分普遍。为了护林,林场职工们白天开荒造林,晚上猫在山坳里守林,不管是盛夏酷暑还是大雪纷飞,在地上一趴就是两三个小时。碰上盗伐者,他们穷追不舍,不知不觉能翻过一整座山。护林员除了微薄的工资外,没有其他额外的收入,反而是一人当护林员,全家遭村里人排挤。
2000年,在林场最困难的时期,职工每月平均工资降至1000元,还不能足额发放,每年3000立方米的林木采伐勉强支撑着林场80%的收入。然而,“林场没有林不是林场,林场没有优质的森林不是合格的国有林场”,靠砍树吃饭解决不了问题。为了保住林场的家底,林场党支部分析实际情况,从林场的根本出发,紧扣国有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工作职能,带头勒紧裤腰带,保障林业生产。林场职工挺身而出,宁愿少拿不拿工资,甚至自己主动分流下岗,也要让树留在山岗上。正是这样的坚持,才让第一代林场人艰苦创业换来的那一抹绿色得以保存下来。
新一代林场人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精神,甘愿寂寞、坚守林区,打造美丽森林,捍卫生物基因宝库,不言苦累、默默奉献,甘做森林卫士、只愿青山常在。林场在悬崖峭壁上修建防火线,森林消防从“人防”一个点,渐渐变为“人防+物防+技防”多点发力,筑牢这道森林防火墙,实现连续20年“零”火情。
不为青史留名,只为青山留绿。在“护绿”的攻坚征程中,林场职工用青春换青山,用坚守书写忠诚。
改革兴业,发展富绿探索新路径
改革是决定命运的关键一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这对于浙江国有林场发展意义非凡。2011年,浙江等7省成为国有林场改革首批试点。2015年,国家相继出台《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调整国有林场职能定位,明确国有林场发展方向,掀起了国有林场建设与发展的高潮。
临海林场紧紧抓住改革契机,科学制定改革与发展规划,加快林场建设和发展。林场2014年完成主体改革,2018年创建“浙江省现代国有林场”,2019年推进国有林场高质量发展。站在全新的发展拐点上,林场开始从“植绿”“守绿”迈向“富绿”新征程。
人才建设是“富绿”的保障。通过国有林场改革,理顺了林场管理机制,确定了林场“三定”,畅通了人才流通渠道,彻底解决了林场人才问题。随着大批青年进入林场工作,林场人员队伍逐渐趋于年轻化,顺利完成了林场领导班子的新老交替和平稳过渡。为促进中青年干部成长,打造一支实干能力强、精神风貌佳的林场队伍,林场注重职工培训和思想教育,以林场拓荒精神为教育核心,广泛开展林业技能培训,增强职工向心力,提升职工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发挥榜样带头作用,以“关键少数”带动队伍的干事热情,焕发人才队伍的潜力,为林场“富绿”提供软实力保障。
林区和谐是“富绿”的基础。自国有林场改革以来,浙江省一直走在全国深化国有林场改革的前列。2016年,浙江省国有林场开展“浙江省现代国有林场”创建工作,临海林场以水、电、路、房、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推动林场高质量发展。林场改革至今,在中央、省级及地方资金的大力支持下,新建、提升道路21.2公里,硬化22.1公里,万亩以上林区全部通达,林区通路点从2008年前的1个增加到15个。林场加大危旧房改建,重建护林房4幢,面积2404平方米;改造12处,面积4706平方米。各项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以满足职工用水、用电和电子办公需求。今年,6处信号基站、7公里林区道路、1处新建护林房、党建示范点等多项设施在建,并规划兰辽林区“一馆三基地”建设,“美丽林区”建设的凯歌嘹亮。
产业发展是“富绿”的关键。林场立足于生态,积极探索茶叶、旅游、研学等绿色产业开发,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支撑点,以“产业+”的多元经济模式,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同时,林场提供技术服务、共享森林资源,辐射带动周边乡村振兴。林场聚焦茶产业,发挥“高山茶”和“拓荒茶”的特色优势,做精、做好茶文章,派技术人员下乡,指导临海市茶叶主产区群众从事茶叶栽培及生产工作,带动林场周边茶农创收;聚焦科普服务功能,以植物研学为重点,发挥森林资源优势,弘扬生态文化、强化生态理念;聚焦旅游产业发展,从“砍树卖木材”转为“看树享风景”,通过建设括苍山国家森林公园,打开了林场生态展示的窗口,带动了周边乡村发展民宿、生态旅游等产业。
“富绿”的道路陡且长,但在这条路上,临海林场人的步伐越来越快,脚下的路也越走越宽广。
从1957年建场,到2018年建成“浙江省现代国有林场”,再到2019年获评“全国十佳林场”,2021年获评“台州市先进基党组织”,临海林场在发展上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沉稳,在“帽子山”上种出了金山银山。新形势需要新担当,新征程呼唤新作为,国有林场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已开启,“十四五”愿景蓝图已谋定,临海林场将继续丰富“艰苦奋斗绿荒山、忠诚敬业守青山、改革创新拓金山”的林场精神,以发展森林资源、强化森林经营、提升综合效益、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为己任,为美丽浙江建设、为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