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改变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冬季常绿树种结构单一的状况,阿龙山森工公司森林经营管理部主任马立新带领科研团队人员在阿龙山生态功能区35万公顷的茫茫林海中,寻找20多年前人工栽植的1.5万株西伯利亚红松和几十株天然西伯利亚红松,并对人工栽植的西伯利亚红松进行保护和抚育,同时建立了西伯利亚红松数据库。
在科研团队的不懈努力下,“低温混沙窖藏催芽法”在2016年获得成功,通过这种方法,西伯利亚红松播种后出苗率达到90%,成活率达到97%。经3年观察,苗木保存率和成活率分别达到95%和92%。现在西伯利亚红松已有15%结实,30%开花。
据了解,科研团队在2019年采集西伯利亚红松球果180个、育苗2700株;2020年采集球果1200个,育苗2万株。近五年造林12.2万亩、500万株,造林成活率达到98.6%;育苗1000多万株,育苗创造经济价值2000多万元。
“让西伯利亚红松这一珍贵树种绿了阿龙山、绿了大兴安岭,使西伯利亚红松成为阿龙山绿色名片,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骄傲,是我们团队的共同心愿。”马立新说。
经过30余年苦干实干,科研团队自主发明高效种子检测、催芽、育苗、造林工具20余台(套),造林方法10余种,攻克技术难关、解决技术难点20余项,累计节约生产成本近百万余元。
为了取得新的研究成果,科研团队人员从没休过节假日。他们每天早上7点左右便来到实验室,观察种子、幼苗的发芽和长势情况。马立新带领团队人员给种子做染色实验、解剖实验,观察胚芽、胚乳的比例,实验几乎都做到深夜。他们总结了大量数据,为以后西伯利亚红松经营工作的开展作出贡献。
为了精心抚育和保护西伯利亚红松,科研团队设立了培育西伯利亚红松母树林基地。基地内西伯利亚红松已有8米多高,最大胸径13.1厘米,10%开花,5%结果,为培育子代西伯利亚红松苗木奠定了良好基础。(梅金成)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内蒙古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