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7苗木网2011年2月4日资讯:广州市最大的迎春花市,位于芳村的广州花卉博览园于1日收市,自1月18日正式开档以来,120多个品种共70万盆年花亮相,每天均有几百万新老广州人捧场。
每年临近过年时,行花街逛花市便成为广东人生活中的重要节目。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各地均设有大大小小的花市,花街数十里,几百万人同游花市,热闹非凡。家中办年货,如果没有盆栽的金桔和各色鲜花,简直是不叫过年的
作为明代“广东四市”之一的广州迎春花市,早就名扬五洲。迎春花市是中国独一无二的民俗景观。其不但呈现了古老的岭南春节习俗,更与广州岭南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迎春花市融合了广州人“讲意头”保守,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花卉语言。香街十里一城春,笑语喧声入彩门。疑是层峦采蜜使,幻成百万赏花人”自古便以“花城”羊城”称谓的广州,人们种花、爱花、赏花的历史悠久,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其盛况更是处罕见。
花市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早已渗透进每一个广州人的生活,也成为外地人了解广州的一个窗口。桃花、金桔、水仙,每家人的新春似乎都不会少了这三样。广州人在这样的童谣和氛围熏陶中,成了迎春花市的忠实拥趸。
因为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四季常绿、花卉常开的广州有资格成为中国唯一一个以“花城”作为别名的乡村,也曾经有过中国为数不多的一个以花为名的行政区划:芳村区。论理说,广州有资格成为像荷兰那样一个以花卉生产为重要经济支撑的地方,但广州似乎历来都没有把“花城”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尽管有着庞大的花卉生产、交易和消费市场,但广州的花卉,外销的数量和比例与其具备的实力并不成正比。
广州的花市似乎历来都不是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广州人爱花、赏花的情怀。这样普遍的群众基础造就了广州大型的花市,也成就了广州花卉博览会成为中国最大的花卉展览、销售基地。虽然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国内外盆花生产厂商的交流,其所评出的金花奖”也是中国花卉园艺界的最高奖项,但它和迎春花市接近的举办时间,注定了只是季节性的展会。
保守迎春花市对于水仙、富贵竹、金桔、桃花的喜爱和近年来市场上对大花蕙兰、蝴蝶兰等的热捧,使广州的花卉多以盆栽见长。唐代时就已开始引进海外花卉的广州,现在仍是中国花卉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特别是热带兰花研究方面,仍处于中国前列。
这座有着保守花卉种植基地和悠久花卉种植保守,有广泛的爱花、懂花的人群,有除夕花街、迎春花会、秋菊展览三大花市的乡村,花卉展览和销售也应该像她名字一样,羊城四时飞花,通衢四方花市。
专业评估
花市体现了广州人求实重利的特性
记者:迎春花市体现了广州怎样的地域生态价值?
越秀区文化馆:广州迎春花市与广州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还融合了广州人“讲意头”保守,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花卉语言。这些广州独特的花卉语言具有求实、重利、善变的特征,与广东人讲求实际、重功利的保守心理相符。比方,标价的数字与发财致富有关,389与“生”发”久”谐音,寓意生生猛猛、发财大利、长长久久,而花卉的价格也很讲究。
其次,广州迎春花市广采博收,品种越来越多,形式越来越广泛,充沛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兼容性这一鲜明特点。花市一开始只限于素馨花,后来随着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开发出不少品种,并不时吸收外国品种,如茉莉、水仙、昙花等。
记者:有人说迎春花市越来越大,但节日气氛却大不如前,这样吗?
越秀区文化馆:与保守迎春花市相比,近年来花市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一方面,花市的规模越来越大,花卉品种也越来越丰富;另一方面,花市的保守韵味有淡化的趋势,花市期间,有大量非花卉的摆卖摊档,虽然扩大了花市的规模,但一定水平上冲淡了花市的保守气氛。
此外,花市严格的时间性规定也给花卉经营者带来了一定的经济风险;每年花市又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抽调一两万名人员参与营造和组织管理工作,对各方面都是一个不小的负担,花市也面临着经济亏损的局面。记者:迎春花市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落选,为什么?
越秀区文化馆:虽然广州迎春花市在2007年已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落选,具体原因很难说,或许传承人缺失是一个问题。但是花市原本只是一个卖花的市场,后来人们才慢慢形成过年行花街这样一个有浓郁岭南特色的习俗,很难找到具体的传承人,应该是全民传承”,比方通常搭棚的就仅仅负责搭棚,不一定在花市上摆摊,而摆摊卖花的或是花农或是市民,很少有既搭棚又摆摊卖东西的,即使是年年都想到花市摆摊的也不一定能投得到摊位。陈坚盈
传·奇
19世纪60年代形成一年一度的年宵花市
广州花市起源于“花渡头”其形成可追溯到明朝或之前,当时广州花市与罗浮山的药市、东莞的香市、廉州的珠市,被称为“广东四市”,影响甚广。清朝中期,老广州花市又有所发展,由各城门扩展至城内,而且还整天营业,并由单一的素馨、茉莉花向多样化发展。辛亥革命后,老城撤除,花市扩展至高第街一带,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花街也更加繁华。
但是,一年一度的年宵花市在19世纪60年代才形成。藩署前的花市逐渐成为年宵花市,并迁到双门底,除卖花以外,还卖古董、年宵品等。双门底成为过年时候广州最热闹的去处。即便是抗日战争时期,天天有日本飞机在头上乱飞,市民还是喜欢到这里逛街卖花。
新中国成立后,年宵花市从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八起,一连三天。为了防止拥挤,广州市区教育路、西湖路也相继设元旦中心花市。
20世纪60年代迎春花市迎来“第一春”
1956年,为了更好地发扬花市保守,分散于各街巷的店铺被集中到太平路(今人民南路),人们用竹竿搭成牌楼和花架,名曰“迎春花市”
20世纪60年代,广州花市的第一个鼎盛时期。1960年,全市花市增容至4个,当时国家领导人经常光临花市,与民同乐。文革”临近时,许多地方的迎春花市都充满了革命气息”,当时行花街常常见到非洲人民站起来”以及“将革命进行到底”标语。
20世纪80年代至今洋花争春,市民网上逛花市
20世纪80年代,广州迎春花市迎来了第二个鼎盛时期,这个时候,洋花进来了,迎春花市进一步扩大。根据风俗,花市结束,花农必需把售不出去的花砸烂,2000年花市,越秀区说服客商把花农卖不出去的花都买下送给老人院的孤寡老人,这一行动得到众多青年志愿者的支持,此“护花活动”后来得到广州其他花市的效仿,广州花农沿袭了一两百年的元旦夜过后摔花砸花的陋习,戛然而止。
2008年越秀花市首创“网上花市”和“花市”,市民轻触鼠标或,便可安坐家中逛花市。2009年,中国首个免费上网的无线迎春花市也在越秀区西湖路迎春花市开锣。
辞典
年花
广府新年必备三种花:金桔、桃花和水仙。
金桔,因为粤语中“桔”和“吉”同音,买一盆放在家里象征大吉大利;桃花,象征大展鸿图(桃),青年人则希望能行桃花运;水仙象征富贵吉祥。广式插花
迎春花市插花,除坚持中国保守花道的东方神韵,也吸取了西方插花的浓烈豪放,并形成独特的广式插花风格。花篮多用天然藤草饰其框架,增加自然风采,且真花、假花共插,以假乱真,相映成趣。
传·承
节目丰富,气氛欢乐,一场羊城人民的嘉年华
讲述人:潘剑明,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1966年出生,广州珠村人,少年时开始逛迎春花市,有将近三十年的行花街”经历。
记者:作为土生土长的外地人,认为迎春花市对市民生活有哪些影响?
潘剑明:首先,迎春花市提醒人们春节将至,时候为除旧迎新做准备了,例如置办年货、大扫除等,同时也通过搭建花市牌楼、摆卖年花等营造过年的欢乐气氛。年年有新花样,也开阔了市民的眼界。市民在花市上既能看到国内外的各色花卉,又能品尝到各种地方特色小食,观看文艺扮演。
除此之外,花市也为很多人提供了一个进行社会实践和体验生活的机会。现在有很多学生、白领租个档口摆卖年花或工艺品,凑热闹的同时也学习做生意。其实,以前迎春花市还是青年男女进行情感交流的好机会。那时候要到花市摆摊,经常会叫上老友去帮忙,大家都很乐意。遇到美女光临,摆摊的小伙子更是乐意与之倾谈一番,时能听到见你长得漂亮,就便宜一点卖给你吧”这样的对话,十分有趣。
记者:几十年“行花市”经历,印象最深的什么?
潘剑明:印象最深的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花市,大家都是用桶装着花在街两边摆卖,没有搭棚架档口,即街两边卖花,中间行人。而现在则是中间搭棚卖花,两边行人了后来有了广播,迎春花市上就能听到一些本地民谣,还有香港的好一朵迎春花》等迎春贺年歌曲。
记者:请回忆一下小时候逛花市的情况?
潘剑明:以前由于场地狭窄,每年的花市都要占用很多街道、公共道路,只剩下一两条行车道给汽车行驶,交通十分方便。场地不大,人又多,完全是被人流推着走,让人想好好挑选一下年花都难。十几岁的时候,一听到要行花街就怕,因为行花街的人好多,担心自己和父母走散。那时候行花街很容易就会发生小孩走失的事情,而且又没有喇叭广播,一旦走散,很难找到所以那时候行花街只顾着紧紧地跟着父母,根本无暇顾及周围的年花和灯饰。人流密集,扒手也容易得手,行花街还要时刻留神钱包,欢乐轻松的心情自然大打折扣。广州有句歇后语“大姑娘行花街—顾得上不顾得下”,从中就可以想象当时行花街“人贴人”拥挤情景。
记者:这种状况什么时候得到改善?
潘剑明:大概在1986年后。首先是场地变大了,不再需要占用太多公共道路。如这些年天河区的花市主要都设在天河体育中心,黄埔区的则设在该区的体育馆里。场地大了,不影响交通之余,还让市民不必人贴着人行花街,不必老是担心会被“打荷包”其次是现在交通便当,市民出行更方便。以前去行花街,很多人都是骑单车或坐公交车,而现在很多人即使是开车也不怕没地方停车,花市周围都有专门的停车场。现在还有地铁,更方便。以前很多人在花市上买了年花,挤公交车回到家,花都掉了一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