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APP下载
张俊成:撒下一片绿收获满眼春
发布时间:2021-12-25 23:35  更新时间:2021-12-25 23:35  点击:745
 张俊成,山西雁门万达苗木有限公司总经理。公司主动承担起发展生态经济和生态扶贫的社会责任,把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十年来,公司累计支付贫困户土地流转费、帮扶收入、股金分红及务工费用等5600余万元,帮扶贫困户1300户4000多人,逐步脱贫。公司被授予山西省2018年度和2019年度“省级扶贫龙头企业”荣誉称号。张俊成2020年荣获山西省脱贫攻坚奖奉献奖。

 

站在代县城东20公里处的G108国道旁,一眼望去,成片的树苗横成排、竖成行,构成了一道道宜人的风景线。这里就是山西雁门万达苗木有限公司所在地——代县枣林镇西留属村。张俊成讲公司起步阶段,由于资金有限雇不起多少人,他就自己上手,平整土地、栽树、浇水,吃在地里,住在地里,每天灰头土脸的。“走在树林里,我的内心特别平静,就会忘记许多的烦恼。”他对记者说。到了苗木培育基地,只见绿油油的5400多亩苗圃一眼望不到边际,一株株两三米高的油松樟子松云杉树苗挺拔茁长,农民工三五成群、挽起袖子、挥汗如雨,起苗、捆扎、装车……一系列动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张俊成绍道:“今年公司进一步扩大了移植规模,新雇用农民工200多名和40多辆农用三轮车,可带动贫困农民工平均每天收入300多元。”公司的7000余亩苗木基地涉及枣林镇10个自然村,带动2300余农户稳定增收,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占到51%以上。

对接雄安市场

公司发展迎来春天

穷苦的童年生活,深深地印刻在张俊成的记忆中。师专毕业时,他就暗暗发誓,将来有能力了一定要帮帮乡亲们,让大伙过上好日子。出于对土地的深深眷恋,2009年他自筹资金成立了山西雁门万达苗木有限公司(原代县万达苗木有限责任公司)。

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坚持,如今公司已发展成一家集苗木培育、种植、销售、科研及绿化工程施工于一体的规模化综合性苗木企业,总投资1.09亿元;有苗木基地7000余亩,苗木质优、量大、规格全。这里是我省最大的常青树育苗基地,也是晋、内蒙古、京、津、冀地区的优质苗木输送地。2009年到2016年,公司陆续流转农民土地2300余亩;2017年秋至2018年春又一次性流转农民土地2700余亩,移植苗木41万株。公司发展在逐步走上正轨,机遇也在悄然来临。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将其称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自此,这片沸腾的土地上不断孕育着奋起勃发的崭新生机。雄安新区生态先行的规划建设方向让全国的“苗木人”欢欣鼓舞,史无前例的城市建设规模蕴含着巨大的园林绿化需求,给举步维艰的苗木产业带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嗅到雄安新区带来崭新商机的张俊成,作为第一批“拓荒者”的他,瞄准了雄安新区旺盛的苗木需求,坚定了培育高标准苗木的信心。他摩拳擦掌,蓄势待发,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多次参加雄安新区植树造林项目苗木供需对接会,主动对接雄安新区“千年秀林”工程,决心要在雄安新区建设这块“大蛋糕”上大展身手。2018年,决心为雄安新区增绿添彩的张俊成,严格按照雄安新区的苗木需求标准,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提高种植质量,延伸苗木产业链条,预计可连续10年为雄安新区每年提供17万株油松树苗和5万株樟子松树苗,成为雄安新区“千年秀林”工程稳定可靠的苗木供应商……

 

 

在苗圃视察造型油松

 

万达苗圃投资人张俊成与员工切磋造型油松

扶助特困群众

打造增收“绿色银行”

早在公司成立之初,他就将“创业”和“扶贫”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郁郁葱葱的7000余亩苗木基地,涉及枣林镇10个自然村、土地流转户近2300余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占到51%以上。张俊成说:“在创业路上,带动贫困群众致富奔小康,是企业的责任,也是我最大的心愿。”为了这一个朴素的心愿,十余年来,企业在致力发展生态经济的同时,饮水思源,情系贫困群众,在苗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千方百计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即使是自己到处借钱也从不拖欠工人工资。

公司每年用工总数在40000人次以上,80%为贫困人口,年支出工资300余万元,带贫覆盖面大且成效显著。为此,省、市、县新闻媒体多次报道了张俊成艰苦创业、扶贫济困的典型事迹。“看到村里的可怜人,俊成能帮则帮,总会安排他们来地里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让他们有个稳定的收入。”村里的长者对记者说。

对一些有特殊困难的贫困户,他予以特别关照。记者了解到,苗圃里相对简单的工作,绝大多数是50岁到70岁的老弱病残户在干。该县西留属村65岁的贫困户王二良,患脑梗多年,行动有不便,身体不协调,去别处打工没人要。看着老人可怜,张俊成让王二良老人和老伴来苗圃打工。多年来,老两口在苗圃锄草、栽树,每年可挣1万多元。显旺村69岁的杨计莲老人,早年守寡,由于儿子打工在外,老人的生活很是困难,公司也把她收留到苗圃来,每年可挣1万多元,抚养孙儿读书成人……“让贫困户有活儿干,有工资挣”这是万达苗木人的心愿,也是企业真扶贫、扶真贫的真实写照。

十多年来,张俊成帮扶近千户贫困户3000多贫困人口在参与产业发展、造林营林、管林护林中增收致富,实现稳定脱贫,为家乡打造出了一座“绿色银行”。

建立利益联系

巩固扶贫长效机制

本着“合作共赢、以民为本”的原则,张俊成勇于创新和尝试,积极探索“保农民增收、促企业发展”新模式,让企业走得更远,让贫困户钱袋子更鼓。公司大面积流转农民土地,租期为10年或15年,每亩土地一次性付给农民流转金4500元(租期10年)或6750元(租期15年)。十年来,公司共流转西留属、鹿蹄涧、望台、显旺、西村、东村、长畛、何家寨、槐树院、沱阳等10个村7000余亩土地,其中涉及贫困户1100户3600余人的4730亩土地。

农户原来种玉米,辛苦一年每亩纯收入不足400元,把土地流转到公司后,每亩土地年可获得450元租金,旱涝保收。对于把土地流转金入股公司的农户,不论盈亏,公司每年底都付给保底分红。按流转10年计算,每亩流转金为4500元,如果入股公司,每年可分红540元。如果农户想退出,可随时抽取股金并按实际入股天数计算并给付分红。目前,公司已吸纳165户贫困户的土地流转金152万元,每年保底分红18.24万元。

苗木产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从平地、挖坑、起苗、运苗,到锄草、打药、施肥、灌溉,到栽植、疏枝、造型,再到巡林、防火、管理……每个环节都需人工操作。公司每年用工总数在40000个以上,其中80%以上为贫困人口;劳动报酬分为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每人每天收入55-350元,公司每年支出工资300余万元。

让贫困户掌握一技之长,是巩固脱贫成果的关键。张俊成积极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科研团队联系合作,对员工定期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经过培训与贫困户签订流转土地协议,贫困农民学到了技能,其中有17人受聘于北京的一些园林绿化公司,有23人成为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的技术骨干。在代县县委、县政府的主导下,公司与31户贫困户共同成立了亿达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2017年、2018年、2019年三年承揽代县通道两侧荒山绿化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共3000余亩,累计用工8000多个,人均增收5000多元,让贫困户在参与造林营林、管林护林、产业发展中增收致富,实现稳定脱贫、集体脱贫。(本版图片均为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柳飞

 
 

 

 

【来源:山西省自然资源厅_媒体链接】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