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APP下载
路通了!村美了!桂林村民富起来了
发布时间:2022-04-25 22:58  更新时间:2022-04-25 22:58  点击:777
 兴安县溶江镇中洞村驻村第一书记张云涛,自2020年3月履职以来,全身心驻扎基层,千方百计为民办实事,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和产业,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成绩突出,2021年以来先后被评为桂林市“十三五”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桂林市“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


 

(张云涛(左一)在村里的香菇产业基地了解出菇情况)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行政村的火车头就是党支部,加强基层党建工作至关重要。张云涛担任中洞村第一书记后,第一步工作就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凝心聚力固堡垒。他第一时间走访全村所有自然村,调查掌握中洞村的自然、经济等基本情况,了解村民急需解决的问题。中洞村是2020年兴安县最后脱贫的3个村之一,地域偏远,基础设施薄弱。张云涛与村支部书记、支部成员促膝长谈,共商良策,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村“两委”干部的先锋范模作用。在严格规范基层党组织生活、认真执行“三会一课”制度、扎实开展党员活动等一系列举措下,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不断加强。

有求必应解民忧,走村串户暖民心。张云涛刚到中洞村,就抓紧时间走访群众和脱贫户,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他遍访中洞村97户脱贫户。他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把每家每户的情况记录到工作日记本上。两年多来,张云涛帮助脱贫户谢元庆患有白内障的母亲联系医院,为其免费做白内障手术。帮助瘫痪在床的脱贫户王树政联系养老院,发动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为其一家筹集善款2万多元和价值上千元的纸尿裤。他自己掏钱帮助因车祸造成左锁骨骨折的脱贫户潘荣武买药送医。学生上学、群众看病求医有困难,张云涛总是有求必应,用心为民服务赢得了群众一致好评。“他把群众当亲人,我们都非常喜欢他!”村民邓文明说。

大力发展产业,共建美丽乡村。张云涛经过多次实地调研和讨论研究,引进合作商,采取“党支部+企业+村民合作社+脱贫户+群众”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发展野生茶和香菇产业。香菇产业一项2020年就为村集体创造收入12万元,直接带动10户脱贫户致富。2021年,中洞村的香菇产业为12名群众和脱贫户提供就业岗位,增加了群众的收入。张云涛还和村“两委”干部一道,为中洞争取到中央壮大村集体资金198万元,新建中洞村果蔬综合利用项目,对中洞村农副产品进行加工销售,延长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有效增加农副产品附加值。

准确把握重难点,多办实事促振兴。张云涛积极向上级和社会各界筹措项目资金700余万元,先后修建了中洞村党群服务中心、中洞自然村村民议事中心、3条沙石产业路、5条硬化产业路、5条沟渠、3个堰坝和1座桥梁,为中洞村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现在村里基础设施好了,群众办事方便了,灌溉条件改善了,交通出行便捷了。”村民邓期军说,“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张书记!”

莫新益:亿元苗木产业带头人

“同样大小的红檵木别人卖20元,桂林产的就能卖到25元。”记者从阳朔县葡萄镇插旗山村的苗木种植基地了解到,这里的红檵木以精品化提升竞争力,大受市场欢迎,一年可售出20万棵。2021年阳朔县苗木花卉协会葡萄分会销售额达到0.86亿元,2022年有望突破1个亿。阳朔县苗木花卉协会葡萄分会会长莫新益作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见证了阳朔苗木产业的发展,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


 

(莫新益在他的红檵木种植基地)

莫新益可以称得上是阳朔县最早种苗木的农民。1999年他23岁时,就租别的村民的土地种苗木,种了6亩多地。

莫新益告诉记者,阳朔2000年从湖南引进红檵木种植,主要销往云南、贵州。红檵木主要用于公园、小区、公路边的绿化。莫新益说,桂林种植红檵木有两大优势。一是桂林的水好,使得红檵木的长势好;二是经过探索总结,掌握了较好的种植技术,能种出精品从而提升竞争力。“从最初引进红檵木这个品种到如今,我们对它的品种进行了改良,已经发展到了第四代,原来是叶子单面红色,现在变成双面红色。并且在桂林实现了一年四季都可以种红檵木。同样大小的红檵木别人卖20元,桂林产的就能卖到25元。”莫新益言语中满是自豪。

据了解,2002年莫新益开始带动周边村庄农户种植绿化苗木、地被植物,并培养了一大批挖树工人,使葡萄镇一部分农民富了起来。2011年他在政府号召下成立了微型企业,解决了一部分农民务工难问题。莫新益多次获得阳朔县绿化苗木种植、销售大户荣誉。

2019年阳朔县苗木花卉协会葡萄分会成立,莫新益担任分会会长。这几年来,莫新益积极为葡萄镇的苗木花卉产业发展操心劳力,在分会运作、分会成员技术培训、基地管理、产品质量把关、销售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组织分会会员一起建立苗木群,方便了育苗种植户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当地的苗木种植农户提到他无不竖起大拇指。

据了解,葡萄镇多个村庄都在种植红檵木,插旗山村整个村子集中种植红檵木球。莫新益本人培育的苗木花卉,每年的出圃量均在30万株以上,年销售收入达25万元以上,分会其他成员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也基本达到3万元以上,高收入的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

莫新益说,产业发展得好自然会形成良性的带动作用,当地的苗木产业已经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除了红檵木,柚子树、乌桕树等桂林本地苗木也越来越受欢迎。近年来随着桂林旅游的发展,乌桕树也火了起来。莫新益嗅到了新的商机,他自己花了三年时间培育了2000棵乌桕树,在桂林本地就被一抢而空,而全国各地还有很多客商找上门来,他计划接下来扩大种植面积。他相信经过试验后,好的效益还将带领更多的农户种植,将葡萄镇的苗木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程鹏:当好瑶村发展的“领路人”

“侯大爷,最近过得还好吗?我们来看看有没有什么能帮你做的!”2020年6月,受自治区卫健委委派,程鹏前往龙胜各族自治县马堤乡马堤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在一年多时间里,程鹏坚守在马堤瑶村“改头换面”的第一线,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马堤村百姓谋实惠,成了马堤村乡亲人人都夸的“程书记”。


 

(程鹏在村民家走访)

“作为第一书记,抓党建就是抓主业。”这是程鹏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自从他到村任职之后,就从党建工作入手,打基础、抓学习、建机制、强堡垒,奏响马堤村红色主旋律。程鹏驻村的第一件事就是解决马堤村党建阵地建设不强的问题,驻村一个月,在摸清楚了全村的基本情况以后,便积极争取资金12万元,争取配套办公用品,建成了马堤村党群服务中心和农产品展销中心,建强了马堤村党建阵地。

党建阵地有了,程鹏和村委干部一起,又针对马堤村农村党员理论学习和党日活动质量不高的问题做了大量工作。2021年,马堤村充分发挥“第一书记+工作队员+党员头雁”引领作用,以党史学习教育为重点,率先谋划,严格落实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将党史学习教育和人居环境提升等工作相结合。程鹏介绍,在后援单位和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村里开展了丰富的活动,还组织党员前往全州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党史学习教育,增强村党员坚定理想信念,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逐步奏响了马堤村党建红色旋律。

程鹏介绍,2020—2022年,马堤村通过多方筹措资金21万元,修建起了党群综合服务中心、党员学习活动中心等,进一步完善村党支部阵地建设,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程鹏介绍,2020—2022年,马堤村通过多方筹措资金21万元,修建起了党群综合服务中心、党员学习活动中心等,进一步完善村党支部阵地建设,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2021年,马堤村被评为龙胜县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两优一先”先进基层党组织。

要想致富快,产业发展是关键。为充分利用马堤村条件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程鹏积极走访深入调研,组织党员积极参加产业奖补政策学习,主动将政策知识宣传到个人,让群众及时掌握国家政策。

“2021年,通过向后盾单位争取资金12万元,结合桐木组地理优势,开发桐木组‘合作社+农户’模式种植油茶250亩。同时,针对大谷冲组产业发展落后的状况,向后盾单位争取经费支持,采取‘红米种植+禾花鱼养殖’模式,养殖禾花鱼20亩,打造了大谷冲生态养殖示范点。2022年带动群众种植罗汉果825亩。”程鹏说,通过持续加强帮扶力度,解决群众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全村脱贫户由2020年人均收入7077.76元增长到2021年人均收入8941.60元,增长26.33%。

“产业发展,道路是关键。”两年来,程鹏将第一书记帮扶经费和后援单位帮扶资金用于大段、冲头5.2公里错车道,冲头人行平板桥修建,打通了农产品从地头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马堤村地理环境好,但是底子薄,接下来我将尽我所能,扎实打造有特色、有文化,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宜居马堤村,让群众幸福指数再上新台阶。”程鹏说。

唐国超:用青春助力乡村振兴

2018年4月,不满26岁的唐国超主动向所在单位雁山区农业农村局提交申请,到雁山区大埠乡黎家村任驻村第一书记。4年来,他在这里挥洒青春、汗水,奉献热情和才干。他扎实做好驻村各项工作,用心用情服务一方百姓。


 

(唐国超(右一)和村民一起查看金槐生长情况)

黎家村坐落于漓江西岸,被群山环抱,辖烈嵅、黎家、暗嵅、虾嵅4个自然村,是大埠乡最偏远的一个村委。这里的可耕地稀少,地处偏僻,道路不畅,村中农作物也很难外运,种种因素导致了黎家村人代代贫困。

唐国超还清楚地记得2018年4月第一次进村的感受:山路蜿蜒,村庄偏僻,甚至有些荒凉。那一刻,他心里有些慌,也觉得肩上的责任很重。不过,让他欣慰的是,第一次看见这么年轻的干部进村,村民们都十分热情,村干部对他也很信任。

唐国超在大学学的是兽医专业,来到黎家村之后,他主动发挥所长,热心帮助村民们解决在养殖家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深受村民们的喜爱,也拉近了和村民的距离。

乡村振兴,必须要有产业做基础。入驻黎家村后,唐国超就一直在思索如何在村里发展产业,帮助村民致富。黎家村周边山上长有很多野生中药材九龙藤。当地村民都知道,九龙藤蜂蜜虽然微苦,却有祛风除湿、行气活血之功效。唐国超与村“两委”干部研究后选定了发展蜂蜜产业的路子。

2019年,唐国超多次向专家求教,率先在村里尝试养殖蜜蜂。一开始,因技术不成熟,总是有死蜂。唐国超很着急,但他没有放弃,邀请专家来村里会诊,了解了蜜蜂生病、死亡的原因后,他们调整了养殖方法,又投资补充了蜂群。经过一年的摸索,如今唐国超已经掌握了一套科学有效的养蜂技术。很快,唐国超又把养蜂技术毫无保留地教授给了村民。从2019年至今,黎家村的蜜蜂养殖户一直稳定在10多户,养殖蜂箱最多时达200多箱。

除了发展养蜂产业,唐国超还结合黎家村山多地少、水资源不丰富的特点,发动村民种植金槐。2019年6月,唐国超带领村民小组成立了雁山区黎家槐米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种植面积达400亩,当年就实现产值5万元。2021年,靠着养蜂和金槐的收入,黎家村村民人均收入7000元以上。

2021年,在唐国超和村“两委”干部的多方协调和争取下,该村把争取到的5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入股到桂林福桂纸业公司,开启村企合作模式。此举将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以上。

回望这四年,黎家村的很多村民都对唐国超这个“90后”书记赞不绝口。他们清楚地记得,是小唐书记帮黎家村新修道路5公里,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是小唐书记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56万元,建设停车场、开挖排水沟;是小唐书记向雁山区文体局申请资金36万元,新建文化室,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今年,在小唐书记的再次牵头下,村里又新安装了不少太阳能路灯。村民们说,小唐书记的到来,带给了他们更好的生活。

尽管已经驻村工作4年,尽管已经帮助村民做了不少实事,但是唐国超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总觉得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唐国超说,从小在城里生活的他,能够在乡村发挥自己所长、用青春助力乡村振兴,他无怨无悔,觉得这是另一种不一样的青春光彩。

来源丨桂林日报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