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APP下载
福建清流县苗木花卉产业发展以及重庆市开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发布时间:2022-06-02 00:39  更新时间:2022-06-02 00:39  点击:976
 清流县是著名的“福建省鲜切花之乡”、“福建省花木之乡"、“中国桂花之乡”、“中国罗汉松之乡”、“中国绿化苗木之乡”称号,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苗木花卉产业逐渐发展成为清流县的优势和特色林业产业。清流县初步建立了以省道204沿线的长校、里田、龙津、嵩溪、林畲5个乡镇为重点的鲜切花产业发展区,以李家、灵地、田源、嵩口、嵩溪、温郊、林畲为重点的苗木发展区,以龙津、嵩溪、林畲为重点的盆栽花卉发展区。

 

 

根据在清流县实地调研所得数据材料了解到,2012年,清流县共新增花卉种植面积500亩,绿化苗木种植面积3000亩,实现销售收入5.2亿元,其中花卉2.8亿元。全县已形成了花卉9300亩、绿化苗木45200亩,总面积达54200亩的种植规模。新增12家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9家花卉苗木公司,全县共有苗木花卉企业46家、苗木花卉协会28个,带动3300多户农户参与种植,从业人员达1.5万人。

 

 

重庆市开县林下经济发展

 

 

1)林下经济推广背景

 

 

开县位于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东北部,在三峡库区小江支流回水末端,三峡地区耕地资源十分匮乏,三峡水库的建成产生了百万后靠移民,他们原有耕地大部分被淹没,现在库区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023公顷。迫于生计,周边百姓退水后自发在消落带毁山耕山、种植农作物,消落带的无序种植不仅使残留的化肥、农药在冬季水位上升时进入水体,造成严重污染,而且加剧了库岸山地水土流失,据统计,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年均土壤侵蚀量高达1.5x108吨。

 

 

针对三峡库区消落带的水土流失现状,学者们进行了广泛的生态环境评估研究与生态环境治理探讨。其中,植被修复治理模式由于环境友好特性和造价低廉,受到了广泛关注。与其他植物相比,桑树不仅在三峡库区海拔165-175m的消落带体现出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和抗逆能力,而且作为经济作物,桑树在土地资源匮乏的三峡库区还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其枝叶具有良好的营养组成,是开发新型动物饲料的理想材料,通过加工成饲料喂养林下动物,形成循环农业,对保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和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双重意义。在此背景下,开县发展了“桑树种植-林下釆摘-饲料加工-林下养殖”形式的林下经济经营形式。

 

 

2)林下经济经营形式

 

 

饲料桑种植:根据重庆海田林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开县渠口镇小河村和大浪坝村165-175m高程消落带开展桑树耐水淹试验。小河基地选择杂交饲料桑一年生苗木,栽植密度2001400/亩;大浪坝基地选择杂交饲料桑二年生大苗,造林密度200-300/亩。通过桑树萌发率抽样调查,小河基地170-175m高程范围内桑树平均萌发率为62.6%166-170m高程范围桑树平均萌发率为48.8%。大浪坝基地170-173米高程范围内桑树平均萌发率为87.4%,169170米高程为80.4%,168-169米高程为67.4%,167-168米高程为56.1%。通过实验,说明桑树表现出极强的耐水淹特性。

 

 

桑叶釆摘:根据重庆海田林业科技有限公司20115月和20135月分别对小河基地已抽取的代表九个典型地类的九块样地进行一次刈割的产量调査。库岸山地饲料桑桑叶釆集产量最高为1089.9千克/亩,最低为23.8千克/亩,饲料桑釆集的平均亩产为458.7千克。饲料桑桑叶釆集产量受到土壤厚度和施肥量的影响。从土壤厚度的角度看,土层厚度在30cm以下林地的平均产量为106.86千克/;土壤厚度为30-50cm林地的平均产量为437.4千克/;土层厚度大于50cm林德的平均产量为684.8千克/亩。从施肥的角度看,施肥量1000千克/亩的林地的平均产量为680.7千克/亩;施肥量500千克/亩的林地的平均产量为267.4千克/

 

 

林下养殖:利用饲料桑的枝叶加工的桑饲料,进行林下养殖,根据根据重庆海田林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的林牛、林猪、林鸡模式的饲养对比试验,取得了系统性成效。实验结果表明,添加10%发酵桑叶的肉牛试验,屠宰率增加3-5个百分点;添加10%发酵桑叶的生猪实验,屠宰率增加5-8个百分点;添加3%-7%桑饲料的蛋鸡实验,产蛋率保持90%能达到8个月。

 

 

添加桑饲料的畜牧养殖,不仅提高产量,而且能够有效改善品质。添加20-30%桑饲料的草鱼实验,鱼肉的钙含量增加20%左右;添加3%-7%桑饲料的蛋鸡实验,鸡蛋的硒含量达0.2mg/kg,维E含量达457.35mg/kg%,且胆固醇含量仅121.37mg/kgo根据经营现状,在集约化经营条件下,仅仅种植饲料桑,桑叶釆摘后直接用于林下养殖喂养,亩均综合年产值可达4000-5000元。将桑叶、桑菖、桑枝、桑皮、桑根进行深加工所增加的附加值更是十分可观。饲料桑产业可以吸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促进后靠移民就业,若散户经营,一户种35亩饲料桑,一年可创收万元;集约经营,250亩桑田全年可吸纳50余名农民工,忙时最多可吸纳百余名,可带动120户农民积极投入万元增收中来。

 

 

陕西太白山保护区森林旅游发展

 

 

(1)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开展森林旅游概况

 

 

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一秦岭山脉中段,地跨太白县、眉县和周至县三县,保护区总面积56325公顷。太白山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形成了森林植被的多样性,目前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到92.6%,林分结构合理。丰富多彩的森林景观是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要的旅游资源。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小区均分布在实验区,总面积为2638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6%。在实验区内区划旅游小区,为实验区的次一级区划。旅游小区区划为9个景区,分别是:古龙洞景区、白云观景区、斗母峰景区、针叶林景区、少太白景区、悬冰川景区、古冰川景区、南天门景区、三合宫景区。2012年保护区自身经营收入约40万左右,主蓼句括涂游门票、接待餐饮、门面房出租等方式。

 

 

(2)社区参与森林旅游人数及收入

 

 

通过森林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保护区的经营收入,促进了社区的发展经济。从社区参与森林旅游情况看,社区参与的形式包括经营农家乐、担任背工、担任向导或售卖土特产的方式。根据2012年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对太白县柴胡山村、黄柏堀村、核桃坪村,周至县厚畛子村、花儿坪村等五村的参与森林旅游典型村旅游监测。核桃坪和黄柏墟村旅游收入分别为76万和120万,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21.77%28.78%,从收入结构上来看,农业收入依然是主要收入,占总收入的30.25%,旅游收入所占比重也较大,占22.36%,说明发展森林旅游对社区经济发展和收入结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在参与森林旅游的形式中,“农家乐”发展最为迅速。据太白山保护区管理局统计,2011年底太白山周边“农家乐”共93户,其中周至县厚畛子52户,太白县鹦鸽镇和黄柏墟各20户,眉县营头镇1户。从经营时间和规模来看,厚畛子发展较早,已形成一套较为规范管理模式,而太白县刚刚起步。从调研情况看,“农家乐”初期投入资金仅10000-14000元之间,却每年带来3000-30000元的收入。经营户除向游客提供食宿外,还向游客出售土鸡、蜂蜜、木耳、香菇、核桃、花椒、山茱萸等旅游产品。

 

 

向导背工是社区村民参与生态旅游的另一种形式。据统计,厚畛子镇政府在册向导背工人数达75人,主要来自保护区周边的厚畛子、花儿坪等村。背工每天可获取60100元的收入,仅此一项收入一年达4000-8000元。20115村从事旅游的人数达395人,占总劳动力的34.9%;旅游收入士全村依归入2050%,

 

 

(3)太白县和周至县农家乐发展状况

 

 

截止2011年,太白县建成火烧滩、柴胡山、黄柏墟、核桃坪等4个乡村旅游示范点,农家客栈发展到156户,从业人员681人,带动农户340多户,年接待游客24.5万人次,总收入达到1225万元。为了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快速发展,县政府对开业满一年,达到相关标准要求的农家乐进行以奖代补,每户奖励3000元。目前已奖励农家乐经营户51户,兑现奖金15.3万元。邀请相关专家,开展农家乐厨艺、经营管理、服务标准及导游讲解员等技能培训28期,培训人员1300多人次。同时,相继开发了太白药膳宴、滋补宴、太白蔬菜宴等特色小吃30余种。针对当地的绿色蔬菜、中药材、土蜂蜜、名贵杂豆、干果等土特产,邀请专业营销机构进行了系统包装和推介,使整个市场有了一个大的提升。

 

 

周至县厚畛子镇的农家乐经营户主要分布在沿路的厚畛子村、花耳坪村、钓鱼台坪村和老县城村,共计59家。其中,厚畛子街道及附件的农家乐较为集中,其次是老县城村;厚畛子村床位最多,花耳坪和老县城村次子;经营较好者占35.6%,经营一般占13.5%,50.9%的农家乐经营不善。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