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一场行业交流会上,原江苏省林业局二级巡视员葛明宏列出江苏苗木产业的4大主要数据:1.现有苗圃54630处,同比下降8.0%;2.育苗面积285.7万亩,同比下降9.6%;3.苗木产量82.1亿株,同比下降15.8%;4.实际用苗量2亿株,同比下降14.1%。
葛明宏认为,苗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材料,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在哪里,苗木的出路就在哪里。具体如下:
1.更加注重绿化、美化、文化的结合。要在“绿化”基础之上,不断实现“美化”和“文化”。未来的苗木产品,要比传统苗木更具“观赏价值”,如观花、观叶、观果、观型等,还要挖掘其深刻的文化属性,使园林更具人文魅力。
3.更加注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兼顾。未来的苗木产品要更加“物超所值”,城乡绿化在用苗上已不提倡铺张浪费,要更加注重环境友好、低碳环保。若在观赏之余,还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收入,则又多了一层竞争优势。
4.更加注重自然美、林草美、田园美的叠加。未来的苗木产品要在树形上更加自然,减少人工痕迹,园林中要增加草本植物的应用。
5.更加突出绿美乡村。各地加强美丽乡村建设,注重村庄绿化,打造古树名木村落,使得具备乡村符号、乡土情怀、乡野特色的苗木产品可以瞄准乡村绿化市场。
6.更加突出绿美廊道。为了给城市居民提供更大的户外活动空间,各地都在积极打造绿道、碧道等生态廊道、森林步道,对各类观花、花香树种需求量大。
7.更加突出绿美网络。加强道路、水系、农田林网的“路水林”三网融合建设。尤其沿海城市,风大,台风、干热风频发,建设农田防护林可助力粮食稳产、高产。抗风性强的苗木产品可侧重防护林市场。
8.更加突出绿美山川。除前面提到的城乡园林绿化外,荒山、河道、矿坑绿化也需要大量抗性强的苗木。
换言之,进入“寒冬期”的苗木市场更应该“多赛道”均衡发展,不必非要在城建绿化和地产园林这两条路上死磕。
第一家: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休闲所:这是一家事业单位,科研基础强,但成果转化需要和企业合作,科研定位是槭树属植物。现阶段的主打产品是鸡爪槭‘金陵黄枫’、鸡爪槭‘金陵丹枫’、三角槭‘金陵红’、三角槭‘宁绿’、五裂槭‘钟山红’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彩叶槭树新品种。
除与苗企或园林企业进行新品种合作转化外,该所还开辟了休闲农业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业务,实现槭树新品种的产业化应用,主要案例有苏州太湖五彩林果生态园、镇江香海琴枫浪漫庄园、南京永阳现代农业示范园、南京溧水和凤现代农业产业园等。
第二家:河南四季春园林艺术工程有限公司:专注做紫荆属植物新品种研发、推广、应用的企业,现阶段的主打产品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观花行道树新品种——‘四季春1号’紫荆树,主要为市政项目供苗,助力城市打造花荫景观路,已成型的紫荆大道有汝州农业路、荆州武德路、郑州志洋路、南京浦口大道、贵阳石标路、石家庄解放南大街、徐州学府路等。
河南汝州的紫荆大道
第三家:武汉光谷园艺工程有限公司:专做对节白蜡造型树的企业,主打产品是对节白蜡的古桩景、造型树、原生树、工程苗、大型盆景等,产品在各地博览会上应用较多,如郑州绿博园、武汉花博园、武汉绿博园等;还在高铁站和人文类景区中有所应用,如天津高铁西站、济南大明湖、栖霞太虚宫等。
天津西站的对节白蜡造型树
第四家:山东明烁农林科技有限公司:主打产品是中国结造型树,品种有白蜡、海棠、紫叶稠李等,采用特有的嫁接方式,实现苗木组团融合,区别于传统的编织苗,为行业特色产品。主要在一些园区或广场的重要节点处应用,如山东滨州世界铝业博览会、上海虹桥影视城、开封兰阳府营销中心、石家庄站前街大道、高铁庆阳站等。
中国结造型树
第五家:青岛樱花谷科技生态园有限公司:主打产品是各类进口樱花品种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樱花品种。产品多用于人气型景区的建设,或城市网红樱花大道的打造,如盐城大洋湾樱花景区、杭州亚运会樱花大道、南京江北新区城市绿道、杭州滨江大道、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等。
第六家:江苏苏圃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主打产品有美国矮紫薇、金叶水杉、彩叶槭树、杜鹃以及花境和水生植物等,产品类型多样,以盆栽为主,近年逐步向家庭园艺转型。
纵观上述6家苗木生产单位的产品和相应市场,不难发现以下内容:
1.博览会、高铁站、景区等人流量大的场馆、场所在选择苗木时,更倾向新优奇特苗木;
3.家庭园艺市场倾向于产品新、品种多、类型丰富以及容器化、好运输的产品;
4.专注于某属(如槭树属、紫荆属)、某种(如对节白蜡、樱花)或某类型(中国结造型、容器苗)植物的苗企,较什么都做的苗企要更具辨识度,也更容易在相关领域做出成绩,因此,“深耕”“专注”“定位”对苗企至关重要。
最后,在耕地“两非”整治和疫情尚未结束的当下,苗木企业应更关注土地的集约化利用、苗木的标准化生产、品质与价格的高度契合,还要更加注重营销的多样化与管理的智能化,以专业领域下的绝对实力,去拥抱未来路路通达的广阔市场。
(图片来源:蔓蕉蘅芜、李欣、摄图网)
中国花卉报作者: 蔓蕉蘅芜;编辑,制作:李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