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APP下载
人类诞生的摇篮—森林与人类
发布时间:2011-05-24 16:45  更新时间:2011-05-24 16:47  点击:1950
597苗木网2011年5月24日报道:   1.人类对森林的回忆在旧石器时代,人类主要是在森
林中生活。旧石器时代有200万一300万年之久,占人类整
个历史的99.80%。说明人类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森林中生
活的。人类只有在发明农业种植以后,才逐步离开了森林。
人类离开森林生活,至今不到1万年。从这个意义上讲,森林
不仅是人类诞生的摇篮,也是人类最初的居住地,也是时间最
长的居住地。
    森林生活给人类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深刻地遗留在
人类的记忆之中。这不仅表现在有许多上古林人巢居的传
说,而且也表现在每个人走完生命的旅程以后,落叶归根,还
要回到森林中去这一人类的归宿。因为人死了以后,多半埋
葬在山林之中,就是回归森林的具体表现。这种现象在全世
界的各个民族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人类是从森林中走出来的,最后再回到森林之中,这是一
种自然的合乎逻辑的归宿。人们向往森林,反映了人类对森
林的回忆和恋情,也是返璞归真的一种表现。森林既然是人
类的诞生地,那么,人类爱护森林、保护森林,其实也就是对人
类自身的一种尊重。
人类对森林的崇拜森林是人类的发源地,人类是从
森林中走出来的。至今有些少数民族(如那伦春族)仍然生活
在森林之中。人类对于森林的种种依赖关系,使人类对于森
林不能不怀有深厚的崇敬之情,于是表现出对森林的敬畏与
崇拜。在许多民族中,都曾存在着对森林的祭祀活动。
    令关注意的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虽然是在草原上从
事放牧,与森林接触得并不多,然而,许多游牧民族都把祭祀
森林作为一种重要的活动经常举行,而且相当隆重。
    在蒙古人中有一种祭敖包的活动。敖包是用石头堆砌而
成的大石堆,多选址于地势比较高的丘陵漫岗上。在石堆的
上部,则插植许多树枝。敖包似的石堆是山的象征;敖包上的
树枝是森林的象征。
    现在仍有些古树被人们视为神树,加以祟拜和祭祀。在
内蒙古西部额济河畔,有一株百年以上的古胡杨,被当地牧民
视为神树,每逢节庆便为它披挂各色的哈达。在内蒙古东部
教来河畔,有一株数百年的古柳被视为神树,有许多居民向它
祈福。这类现象在其他地区也有发现。
森林改造了类人猿,使它具有转变为人的生理特性:
古猿的进化史一般为缅甸古猿(约4 000万年前)~埃及古猿
(约3000万年前)~森林古猿(约2000万年前)、西瓦古猿
和腊玛古猿(约1400万年前)。腊玛古猿成了“向人类转变”
的早期代表,借助于劳动而演变成了人。人类为什么不能直
接由在地面生活的其他哺乳动物演变而来?为什么非要由树
上生活的哺乳动物演变出来呢?哺乳动物为什么必须经过树
上生活的磨炼,然后才能下地成人呢?
对比树上生活的猿类和地面爬行的动物,从它们的生理
特性可以发现,只有经过几千万年树上生活的磨炼,才使类人
猿具备了向人类转变的特殊品质。
    猿类在树上的攀援生活,使它的前肢得以从爬行中解放
出来,从而为前肢转变为人手提供了可能性;后肢经常独立地
用于支撑身体,也就为它转变为人腿提供了可能性。在地面
生活的哺乳动物,前后肢都用于爬行,也就断绝了进一步分化
和发展的可能性。
    猿类由于在树上生活,视觉越来越重要,嗅觉退居次要地
位,嘴鼻日益向里收缩眼睛则日益增大。地面的爬行动物头
脑低垂,两眼向下或平视,主要靠伸长的嘴鼻用嗅觉来收集信
息,猿类则不同,树上的攀援生活带动颈部向上抬起,头部可
以灵活转动,这就极大地扩大了视野。它们站得高,看得远,
敏锐的视觉能获取大量信息,也促进大脑相应发展。
    猿类在树上生活,还通过前肢上、下、左、右的攀援伸展,
促进了胸腔的扩展;通过下肢经常的直立活动,促进了骨盆的
发展,关节变得灵活起来,这就为猿类下地进行直立或直立行
走提供了一个新的基础。地面的爬行动物,内脏全部压在肚
腹部,胸腔、骨盆都很狭窄,半直立或直立行走成为极其困难
的事情。
    猿类在树上生活,抬头环顾,扩展视野,四肢灵巧,腾挪跳
跃,种种变化最后集中地表现为大脑的发达:脑量增加到
400-500克,脑沟回也日益复杂化。大脑皮层的日益发达,
产生了萌芽状态的“意识”活动和“劳动”,这些都为猿类向人
类转变提供了内在的根据。
    由此可见,森林是地面爬行动物转变为树栖动物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