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7苗木网5月25日报道:煤田与森林山西省素有“煤炭之乡”的称誉,也是全
国主要的产煤基地。煤田遍及全省2/3以上的县、市,总储量
达8710.2亿吨,居全国各省之首。山西为什么有如此丰富
的煤炭资源呢?这要追溯到地质年代。
相传距今3亿年左右的古生代二叠纪和石炭纪时,山西
是海滨平原。那时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林海茫茫,植物繁茂。
由于林木不断地繁殖、枯死,故不断地形成遗体堆积层,久而
变成泥炭。又由于地壳变动,泥炭层被淹埋、覆盖……地层在
高温高压的长期作用下,终于形成如今遍布全省的多层次
煤田。
到距今约200多万年的新生代第四纪时,山西地形已类似如今,气候变冷、冷暖旋回交替20多次,冰川多次进退,山
西的森林分布亦随着南退或北进,下降或上升。森林大造煤
期到此停止。
到了全新世仰韶文化的新石器时代,气候又转暖,年平均
气温比如今高3'C--5 'C,山西省的森林又一次进人繁茂而
遍布的高峰。从此跨人了人类利用森林、破坏森林的历史
时期。
相传尧都平阳(临汾)、舜都蒲坂(永济)、禹都安邑(运城
东北)、晋南是中华远古文明的摇篮。那时草木畅茂.禽兽逼
人,为了保全人类自己而焚林。如《孟子》载;“舜曾使益掌火,
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0’但那时茫茫林海,寥寥要类,气
候调匀,土壤肥沃的良好生态环境,前烧后生,恢复极易。故
除了村落附近的平地有一部分被拓为原始农田外,山西绝大
多数地方均为森林所覆盖。
随着时代的推移,由于田猎滥牧,毁林拓田,伐薪烧炭,战
乱频繁,以及历代统治阶层大造宫殿陵寝,楼堂亭榭和棺撑原
葬,森林就逐代减少。但由于中古以前,山西森林资源尚较丰
富,故直到唐朝时,山区仍然基本为森林覆盖,平川盆地已经
无林可言,偏远的丘陵区尚有些森林,估算森林覆盖率约达
40%。那时吕梁山是唐王朝采伐的重要林区。(唐书)载:“近
山(长安附近)无巨木,求之岚(岚州)、胜(内蒙古托克托)间。”
说明采伐规模之大。中条山在唐代时林区仍很广大,松柏很
多,有“林泉之胜”的关称。太岳山腹地是“山探林密,人迹罕
至”的景象。太行山尚系“松林蔚茂,不可数计”的原始林景
观。五台山是“千峰百岭、松杉郁茂”、“峰上松林,谷里树木.
直而且长……松翠与青天相映”的高大通直密林。恒山是“凝烟含翠、松萝挂云”、“古树侵云密,飞泉界道流”的美景。山区
基本为森林覆盖,河水清澈,泉池众多,水源丰盛,水早自然灾
害少见。汾河可以行船,大兴灌溉之利,成为全国富庶地区
之一。
从宋朝起,对森林破坏日益严重。至元、明两朝,山区森
林儿至摧毁殆尽。明朝在山西又大兴屯垦,“锄山为田”,引起
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水早等自然灾害越来越严重
和频繁起来。
清朝、民国是扫荡残林时期.即使在深山、高山,偏僻陡峻
处的少许残林,也被搜索砍伐,竟到了“荡然无存”的地步。到
建国前,全省森林覆盖率已降至5%以下。
早在秦汉时期,已有石炭之记载,将煤炭用于燃料是从隋
唐才开始。但那时森林尚多,以木为燃的传统习惯很普遍。
从北宋起,开始有初具规模的采煤记载,用于燃料和冶炼等。
明、清时森林更加稀少,采煤工业进而发展起来,同时更加速
了摧毁森林的进程。
森林是煤炭之母,是可再生的绿色能源。但历史上我们
的祖先采掘煤炭时,却没有意识到培育森林资源,以致到了今
日山穷水尽的地步。
建国后,山西的森林才得到了初步保护,除封山育林外,
还大力植树造林,使森林覆盖率逐年增加。但距绿化全省荒
山,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尚任重道远。所幸,在建设山西能
源基地时,专门列有林业发展规划,并从煤炭生产的收人中,
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造林,进而推动了林业建设的进程。
总之,森林树木是人类的摇篮,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催
化剂。森林对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而且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人一木相扶,感通天地”,从山林中走出来,创造灿烂文
明的人类,不应毁掉亲手创造的森林文化。今天的人们,应当
为自己、为子孙后代,细心保护好身处其里的森林文化,或是
近在身边的大大小小的树木。
人们应时刻牢记:森林—所有生命的源泉,森林—所
有文化的土壤。人们应行动起来,保护森林和森林文化,实现
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苗木基地
国主要的产煤基地。煤田遍及全省2/3以上的县、市,总储量
达8710.2亿吨,居全国各省之首。山西为什么有如此丰富
的煤炭资源呢?这要追溯到地质年代。
相传距今3亿年左右的古生代二叠纪和石炭纪时,山西
是海滨平原。那时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林海茫茫,植物繁茂。
由于林木不断地繁殖、枯死,故不断地形成遗体堆积层,久而
变成泥炭。又由于地壳变动,泥炭层被淹埋、覆盖……地层在
高温高压的长期作用下,终于形成如今遍布全省的多层次
煤田。
到距今约200多万年的新生代第四纪时,山西地形已类似如今,气候变冷、冷暖旋回交替20多次,冰川多次进退,山
西的森林分布亦随着南退或北进,下降或上升。森林大造煤
期到此停止。
到了全新世仰韶文化的新石器时代,气候又转暖,年平均
气温比如今高3'C--5 'C,山西省的森林又一次进人繁茂而
遍布的高峰。从此跨人了人类利用森林、破坏森林的历史
时期。
相传尧都平阳(临汾)、舜都蒲坂(永济)、禹都安邑(运城
东北)、晋南是中华远古文明的摇篮。那时草木畅茂.禽兽逼
人,为了保全人类自己而焚林。如《孟子》载;“舜曾使益掌火,
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0’但那时茫茫林海,寥寥要类,气
候调匀,土壤肥沃的良好生态环境,前烧后生,恢复极易。故
除了村落附近的平地有一部分被拓为原始农田外,山西绝大
多数地方均为森林所覆盖。
随着时代的推移,由于田猎滥牧,毁林拓田,伐薪烧炭,战
乱频繁,以及历代统治阶层大造宫殿陵寝,楼堂亭榭和棺撑原
葬,森林就逐代减少。但由于中古以前,山西森林资源尚较丰
富,故直到唐朝时,山区仍然基本为森林覆盖,平川盆地已经
无林可言,偏远的丘陵区尚有些森林,估算森林覆盖率约达
40%。那时吕梁山是唐王朝采伐的重要林区。(唐书)载:“近
山(长安附近)无巨木,求之岚(岚州)、胜(内蒙古托克托)间。”
说明采伐规模之大。中条山在唐代时林区仍很广大,松柏很
多,有“林泉之胜”的关称。太岳山腹地是“山探林密,人迹罕
至”的景象。太行山尚系“松林蔚茂,不可数计”的原始林景
观。五台山是“千峰百岭、松杉郁茂”、“峰上松林,谷里树木.
直而且长……松翠与青天相映”的高大通直密林。恒山是“凝烟含翠、松萝挂云”、“古树侵云密,飞泉界道流”的美景。山区
基本为森林覆盖,河水清澈,泉池众多,水源丰盛,水早自然灾
害少见。汾河可以行船,大兴灌溉之利,成为全国富庶地区
之一。
从宋朝起,对森林破坏日益严重。至元、明两朝,山区森
林儿至摧毁殆尽。明朝在山西又大兴屯垦,“锄山为田”,引起
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水早等自然灾害越来越严重
和频繁起来。
清朝、民国是扫荡残林时期.即使在深山、高山,偏僻陡峻
处的少许残林,也被搜索砍伐,竟到了“荡然无存”的地步。到
建国前,全省森林覆盖率已降至5%以下。
早在秦汉时期,已有石炭之记载,将煤炭用于燃料是从隋
唐才开始。但那时森林尚多,以木为燃的传统习惯很普遍。
从北宋起,开始有初具规模的采煤记载,用于燃料和冶炼等。
明、清时森林更加稀少,采煤工业进而发展起来,同时更加速
了摧毁森林的进程。
森林是煤炭之母,是可再生的绿色能源。但历史上我们
的祖先采掘煤炭时,却没有意识到培育森林资源,以致到了今
日山穷水尽的地步。
建国后,山西的森林才得到了初步保护,除封山育林外,
还大力植树造林,使森林覆盖率逐年增加。但距绿化全省荒
山,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尚任重道远。所幸,在建设山西能
源基地时,专门列有林业发展规划,并从煤炭生产的收人中,
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造林,进而推动了林业建设的进程。
总之,森林树木是人类的摇篮,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催
化剂。森林对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而且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人一木相扶,感通天地”,从山林中走出来,创造灿烂文
明的人类,不应毁掉亲手创造的森林文化。今天的人们,应当
为自己、为子孙后代,细心保护好身处其里的森林文化,或是
近在身边的大大小小的树木。
人们应时刻牢记:森林—所有生命的源泉,森林—所
有文化的土壤。人们应行动起来,保护森林和森林文化,实现
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苗木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