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APP下载
变沙为土在沙漠里种植绿色
发布时间:2017-12-14 17:03  更新时间:2017-12-14 17:03  点击:1427
   位于内蒙古的乌兰布和沙漠,一如其他沙漠一样辽阔而荒凉,这里是中国八大沙漠之一,面积0.99万平方公里,年平均降水量仅102毫米。如今,终年缺水的干旱沙漠里开出了美丽的花朵,长出大葱、西瓜等,是不是很让人惊讶?
  这都归功于重庆交通大学易志坚研究团队。他们经过多年研究,成功实现将沙漠“变沙为土”。“在一般人的观念中,沙漠就是缺水造成的,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是沙子不能保水保养料,所以非沙生植物难以存活。”易志坚说。
  经过一年的试验,易志坚“沙变土”的研究项目进入中试阶段,万亩良田正在沙漠里逐步铺开。进入乌兰布和沙漠,目力所及多是黄沙大漠,试验基地就像一颗绿翡翠,在一片黄沙中格外显眼,绿色的围栏把试验田围住,形成了一道屏障,围栏内外泾渭分明,围栏内玉米、糜子、荞麦、波斯菊、向日葵等植物茁壮生长,围栏外则是一眼望不到头的沙漠。
  “去年,这里是栽什么长什么,现在是很多植物乱长。”尽管植物的生长已经超出了易志坚团队最初的“安排”,但易志坚乐见其成,这证明“沙变土”后,生土又变成了熟土。沙漠改造原理让沙子像土壤一样具有合适的力学结构,身为重庆交通大学力学教授的易志坚,早在2008年就开始思考“沙变土”的可行性。
  据他介绍,当时他和团队在研究力学的时候发现了“物质的颗粒约束决定物质的状态”这一原理,就猜想沙子和土壤作为颗粒物也应符合这一原理,在此后的试验中,易志坚发现土壤颗粒间存在“自我修复和自我调节”的性质“这是土壤储存水分、养分和滋生微生物的根本属性,如果让沙子也具备这种属性,那么沙子便能栽种非沙生植物,甚至作物。”易志坚说。
  2009年,易志坚团队开始进行研究试验,在2013年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植物性纤维黏合材料,让沙子变成拥有“自我修复和自我调节性质”的土壤,这种黏合剂和沙子加水搅拌后,黏合剂就会在沙粒之间形成有弹性的纽带,和沙粒共同变成一张“网”,这张“网”能像土壤一样,实现自我修复和自我调节,也就能如土壤一样可以栽种植物。在与普通沙地的对比实验中,一桶水浇到普通沙地上后迅速下渗,而同样的水,浇到改造后的沙地上,则能形成一层积水,下渗缓慢。研究团队表示,这表示土壤具有了水肥保持的能力,为了证明这一点,他们甚至专门搞了一块水田用来种水稻。
  易志坚研究团队在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的万亩中试基地中,一期3000余亩实验性种植在半年内取得成功,并已完成二期1000余亩的秋播任务,成为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与此同时,易志坚又带领研究团队向新疆进军了,他们在新疆有200余亩试验地,并于2017年7月开始播种,对于新疆的试验,易志坚充满信心,相较而言,新疆的沙更细一点,风也小一点,即便起风了,也只会有扬尘,不会对植物造成很大伤害。
关于网站  |  触屏版  |  网页版
首页 刷新 顶部